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7-10-13 15:56浏览:
次
凝胶中的琼脂糖含量[%(w/v)]线性DNA分子的有效分离范围(kb)
0.35~60
0.61~20
0.70.8~10
0.90.5~7
1.20.4~6
1.50.2~3
2.00.1~2
称取0.8g琼脂糖倒入三角瓶中,加入1×TAE缓冲液100ml,置微波炉或水浴加热至完全熔化,取出摇匀,稍冷却后加50μlEB染色液,摇匀。
3.灌胶
(1)取洁净的电泳内槽(又称托盘),用橡皮膏或透明胶带将内槽的两端边缘封好(一定要封严,不能留缝隙)。
(2)将内槽放置于一水平台面,并插好所需齿数和厚度的样品梳子。
(3)将冷却至60℃左右的琼脂糖凝胶液,缓慢倒入内槽,直至所需厚度,注意不要形成气泡,特别是梳子下,如有气泡可用牙签挑破。
(4)待胶凝固后,小心取出梳子,撕去橡皮膏或透明胶带,将带凝胶的内槽放入电泳槽中,注意凝胶点样端要靠近负极。
(5)加入1×TAE缓冲液至电泳槽,缓冲液刚没过凝胶表面即可。
4.加样剪取适当大小的蜡膜(Parafilm膜),取6×上样缓冲液1μl点于膜上数点。取5μl酶切后的样品,0.5~1μg未酶切质粒DNA,DNA分子量标准分别与上样缓冲液混匀。将其分别加入凝胶的点样孔(记录点样顺序及点样量)。
5.电泳接通电源槽与电泳仪的电源(检查正负极,DNA片段是从负极向正极移动)。DNA的迁移率与电压成正比,电压不超过5V/cm凝胶长度。当溴酚蓝染料移动至凝胶前沿1~2cm处,切断电源,停止电泳。
6.观察结果取出内槽,在紫外分析仪的玻璃平板上小心推出凝胶,通过防护屏或戴防护眼镜观察紫外灯透射的结果,DNA存在处应显出桔红色荧光条带,可观察到酶切与未酶切后的DNA带的泳动位置。
7.摄影在镜头前加一块红色滤光片,使用100o黑白胶卷,利用透射紫外光作光源,光圈2.8,曝光0.5~2s,调准焦距,可拍摄质量较好的凝胶照片。有条件则使用DNA一次成像仪。
【注意事项】
1.本实验可先进行酶切反应,酶切过程等时间的间隙灌好琼脂糖凝胶。
2.进行DNA酶切时,要在其最适温度下(大多数为37℃)进行。最好是用每一种酶的专用缓冲液,以达到最佳酶切效率。如遇2种酶酶切应先用低盐缓冲液后用高盐缓冲液,或一种酶切结束后加TE至400μl,再进行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重新建立第二个酶切反应体系。
3.RE一定要在低温(-20℃)下贮存,因含50%甘油,在此温度下一般不会结冰,如结冰则表明冰箱温度低于-20℃,应避免结冰。新购的大包装酶,应先分装。每次吸取后均应将RE管放在冰盒内,用完后立即放在-20℃,每次取酶尽可能使用新的灭菌tip,避免污染。
4.进行大量酶切时,先要确定RE的浓度。一般1URE于37℃条件下作用底物DNA1h以上可切割1μgDNA。一般来说,要用2~3倍才能保证完全消化,对基因组DNA尤其如此。
5.酶切基因组DNA是否完全可通过紫外观察结果来判断,如看到DNA片段呈均一递减的一条区带,则表示酶切完全。
6.对多个样品基因组DNA分别酶切电泳摄影,绘制出多个样品的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即可分析作出基因诊断。
7.为便于电泳后直接可观察结果,EB可在琼脂糖加热熔化至灌胶前加入。EB是DNA的诱变剂,亦是极强的致癌物,配制和使用过程中要小心,操作时一定要戴手套,用过的手套要及时把手套顺手翻过来,让污染有EB的面朝里,有EB的废液和器皿要分别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