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物医药 > 文章内容

DNA酶切问题集锦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7-10-13 09:55浏览:

我们在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常需要对DNA片段进行酶切。在此,我们对酶切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了相应归纳。

 

带型
原因
结果分析
DNA完全没有被内切酶切割
内切酶失活
标准底物检测酶活性
DNA不纯,含 SDS有,酚, EDTA等内切酶抑制因子
将DNA过柱纯化,乙醇沉淀DNA
条件不适(试剂、温度)
检查反应系统是否最佳
DNA酶切位点上的碱基被甲基化
换用对DNA甲基化不敏感的同裂酶酶解,重新将质粒DNA转化至dcm-,dam-基因型的细菌菌株
DNA酶切位点上没有甲基化(如D I)
换用不同切割非甲基化位点的同裂酶消化DNA(如San3A I代替D I),重新将质粒转至dcm+ dam+菌株中扩增
DNA位点上存在其它修饰
将DNA底物与λDAN混匀进行切割验证
DNA不存在该酶识别顺序
换用其它的酶切割DNA或过量酶消化进行验证
DNA切割不完全
内切酶活性下降
用5-10倍量过量消化
内切酶稀释不正确
用酶贮藏液或反应缓冲液稀释酶
DNA不纯,反应条件不佳
用酶贮藏液或反应缓冲液稀释酶
内切酶识别的DNA位点上的碱基被甲基化或存在其它修饰
用酶贮藏液或反应缓冲液稀释酶
部分DNA溶液粘在管壁上
反应前离心数秒
内切酶溶液粘度大,取样不准
将内切酶稀释,增大取样体积
酶切后DNA粘末端退火
电泳前将样品置65℃保温5-10分钟,取出后置冰浴骤冷
由于反应溶液、温度、强烈振荡使内切酶变性
使用标准反应缓冲液及温度,避免强烈振荡
过度稀释使酶活性降低
适当稀释酶液,反应液稀释的酶不能贮藏
反应条件不适
使用最佳反应体系
识别位点两侧插入了可影响酶切效率的核酸顺序
加大酶量5-10倍
DNA片段数目多于理伦值
内切酶星状活
检查反应条件:甘油浓度大于12%,盐度过低,Mn2+的存在及酶:DNA值过大均均可导致星状活性,降低酶的用量
其它内切酶污染
用λDNA作底物检查酶切结果
底物中含其它DNA杂质
电泳检查DNA,换用其它酶切,纯化DNA片段
酶切后没有观察到DNA片段存在
DNA定量错误(如RNA含量较高)
用RNA酶A(无DNA酶)100ug/ml消化DNA样,酚抽提后沉淀溶解,定量
在酶切反应液中形成非特异的沉淀
在反应前透析DNA样品或用酒精沉淀二次
内切酶保存期内快速失活
保存温度不合适
内切酶贮藏在含50%甘油的贮藏液中,应在-20℃低温保存
以稀释形式保存
稀释酶液不宜长期存放,应一次使用
贮藏缓冲液不适当
使用厂家推荐的贮藏缓冲液
低蛋白浓度
内切酶与500ug/ml的A一起保存
电泳DNA片段带型弥散不均
DNA上结合有蛋白质
电泳前上样液65℃加热5min,并加入0.1%的 SDS,酚/氯仿抽提纯化
内切酶中含有DNA外切酶
减少酶用量或消化时间,换用新包装的酶
酶切后的DNA片段连接效率低
含磷酸盐的浓度高
透析,乙醇沉淀去除磷酸盐
内切酶失活不全或含有ATP酶
延长灭活时间或用酚抽提,乙醇沉淀回收DNA
平末端连接
加大T4DNA Ligase用量
外切酶污染
减少酶用量,缩短保温时间,酚抽提回收DNA
连接缓冲液不合适
重新配制连接缓冲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