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周脉耕等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17年中国疾病负担研究结果。研究显示,1990年~2017年,中国居民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取代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疾病,成为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和慢阻肺是国人过早死亡的前三位杀手。而对头号杀手中风你了解多少呢?我们请到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给我们谈一谈。
1 中风是什么,它这么可怕吗?
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致残、死亡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200万人。多国参与的卒中MONICA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
在亚太地区,中国卒中发生率是最高的,死亡率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4-5倍。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卒中死亡情况做了预测,如果死亡率维持不变的话,到2030年我国将有近400万人死于卒中;如果死亡率有1%的增长,到2030年我们将会有近600万人死于卒中。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有糖尿病人近1亿,高血压患者2.7亿,血脂异常者4.3亿,超重和肥胖者2.4亿,吸烟者3.16亿,这些都是卒中的高危人群,数量惊人。
2 卒中有哪些分类?
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可分为出血性(即脑出血)和缺血性(即脑梗死)两大类。
缺血性卒中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等引起脑血管病变形成的斑块堵塞血管而发病;也可由房颤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引发。
出血性卒中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或因脑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造成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另外大家还应高度重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或中风先兆)。它是由脑血管病变导致短暂性反复发作的脑部局限性功能障碍,发作时间可能短到几秒钟,但是神经内科急症。小中风及早诊断治疗,绝大多数可控制发作,避免进一步发展为脑梗死。
大家都应重视下列任何一个卒中症状,如果出现其一,请立即呼叫救护车去医院就诊:
1、突然出现语言不清、理解或表达困难;
2、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
3、突然出现视物不清或视野缺失;
4、突然出现平衡障碍、眩晕、走路不稳;
5、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或原来头痛性质突然改变。
3 卒中突发,就医原则是什么?
一旦发生卒中,就医原则有16个字:及早就医、专科诊治;全面检查、评估风险。
1、及早就医。
在发现前面提到的卒中的早期征兆后,要第一时间到医院寻求诊治,不要以任何理由拖延。就医时机对卒中治疗非常重要。正常脑组织在缺血3小时后就可能出现不可逆变化,6小时后则缺血脑细胞出现坏死。如果脑梗死的病人在3~4.5小时内施以溶解血栓治疗,就可能在脑细胞没有出现完全坏死之前,恢复氧供和血供,从而恢复全部或部分功能。对于供脑部血液的大血管重度狭窄造成的缺血性脑卒中,可采用手术支架或取栓治疗,重建血管,恢复脑部血供。
2、专科诊治。
发生卒中后,应该选择有条件提供早期诊断、早期血管评估、早期治疗的医院进行诊疗,由专业的神经科医生进行治疗。
3、全面检查、评估风险。
对现症脑卒中病人,除积极抢救外,还应对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因为脑卒中的再发、复发率很高。首次发作为出血型的患者,再次发作时可能是缺血型。因此,对卒中病人,应尽早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措施,减少复发和残疾。
4 引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研究表明,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年龄(40岁以上的人多发)、性别(男性的危险会高一些)、家族中风史、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超重或肥胖、缺乏锻炼、血脂异常、药物滥用、头颈部损伤等。
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也会促使脑卒中发生,如长期牙周炎。还有一些代谢性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明显增加患脑卒中的风险。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界还注意到了颈动脉狭窄引致脑卒中的问题。颈动脉是供应脑部血流的大血管。颈动脉的重度狭窄可能引发突然供血中断而造成缺血性卒中。重度颈动脉狭窄还可能造成视力、听力的低下甚至失明。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中风危险因素可能各不相同。还有一些危险因素,像房颤。许多老人有房颤。房颤很多人不注意。全国调查测算大概有1000万房颤病人。房颤病人最主要的一个治疗措施就是要防止发生中风。拿我们搞心律失常专家的一句话来讲,房颤病人如果不是因为可能发生中风,就不需要治疗。但为了预防发生中风,必须采取适宜抗凝治疗,但我国采取适宜抗凝治疗的病人不到2%。
5 哪些人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以下8项危险因素中,如果出现3项或以上,则属于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应即时就医,进一步筛查自身的其他危险因素,如血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是否增高、颈动脉是否有狭窄等,并接受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
⒈血压>140/90mmHg
⒋血脂异常,血脂四项任意一项超标
⒏卒中家庭史
此外,还有两种人本身就是卒中高危人群,即发生过卒中或短暂性脑供血不足的人。卒中的发生因素非常多,只要危险因素不被控制、不被去除的话,复发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6 防卒中日常生活要注意哪几点?
预防卒中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坚持“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10点:
(1)饮食要清淡;
(2)适度增加体力活动;
(3)克服不良嗜好,如戒烟、限酒等;
(4)防止过度劳累、用力过猛;
(5)老年人应防止快速的体位改变、便秘;
(6)注意气候变化;
(7)每天饮水要充足;
(8)看电视、上网等不要太久,避免久坐;
(9)保持情绪平稳;
(10)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
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用药物,分别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患有房颤的患者应积极抗凝治疗。
7 抵御卒中,我们要如何科学锻炼?
锻炼有三个要素,频度、时间、强度。频度每周至少三次。一般来讲五次左右最好,有一到两天的休息时间。为什么要有一定频度呢?因为人在一个惯性运作里是最好的。如果平时不锻炼,只有到了周末才锻炼一次,每次都是大汗淋淋,这样的锻炼可不好。因为突然的一次大量运动,往往是引发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诱因。所以应该坚持经常,每天半小时以上,2小时以内,这样身体的机能状态才能跟得上。但如果少于半小时,身体的消耗不够。
应该说,中等强度最好。像一般的散步,对于70岁以下的同志作用不大。而且最近有几个研究表明,每天散步1小时,对于预防代谢综合征,像肥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没有什么帮助。那么,用什么来判断运动强度够不够呢?答案是心率。50岁达到120,60岁可以低一点,到110。数心率也有讲究。锻炼的时候没办法数心率,可以在锻炼刚一停下的时候,马上数脉搏,然后再加上15%,这就是你运动锻炼时的心率。这样就可以准确把握锻炼的强度。
锻炼要有氧+力量
锻炼以往强调有氧锻炼。现在国际研究还是搞混合锻炼为好,就是增加力量型。一般是采取一些器械,像哑铃、拉力器,另外也可以用自身的重量,比如说俯卧撑、仰卧起坐。为什么要加重负重锻炼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不做负重锻炼,我们人体的肌肉是在逐年丢失。
大家可以备一个小哑铃。老同志一开始轻一点,半磅、一磅都可以,拿一瓶矿泉水也行。根据我们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做。锻炼方法也很简单,每一个动作做四组,每组之间间隔30秒到1分钟,不要长,长了对肌肉的刺激就不好了。四组连着做,每组一般来说做个10~12次。年轻人如果一个重量你能连续拿起来8次,这个重量就是合适的。
锻炼时间最好是下午四五点钟,但是上班族不行,那就安排在晚上。很多人说晚上一锻炼就兴奋了,睡不着。这是个习惯问题,你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就会形成习惯。可以说,养成习惯非常重要,很多人说锻炼需要毅力,实际上就是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