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心梗后置入支架就万事大吉 那你就错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06-24 20:56浏览:

 这是一个临床常见的病例,但最终结局提示了我们在临床中不可忽略术后康复。
 
病例简介
 
主诉:老年男性,62岁,发作性胸痛8年,再发10小时入院。
 
既往史:患者8年前出现持续胸痛伴左肢体活动异常,诊断为“冠心病,急性脑梗死”,置入2枚支架。10小时前再次胸痛,当地医院心电图示Ⅱ、Ⅲ、aVF、V2-V6异常Q波形成。
 
患者有2型糖尿病10年,血糖控制不佳;陈旧性脑梗死8年,左侧肢体不利。
 
查体:T36.5℃,血压129/84mmHg,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细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103次/分,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不肿。
 
入院心电图:Ⅱ、Ⅲ、aVF有Q波,V1-V6也有Q波,V1、V2T波倒置较深,V3、V4ST段稍有上抬,V4T波也有倒置。
 
心梗五项(如下):各指标均偏高。
 
血气分析(如下):PO2和SO2%偏低。
 
心脏超声显示:射血分数47%(↓),左室舒张末内经57mm(↑),有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陈旧性脑梗死。
 
入院后治疗:入院后心电图ST段已回落,T波倒置,因此用药物治疗,包括双联抗血小板、ACEI(因心功能有降低)、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入院后10天,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曾放过支架的前降支近端又出现狭窄,右冠状动脉也有明显狭窄,先解除前降支近端狭窄,术后2天患者出院。
 
出院后3天再次入院,急诊心电图(见下图)显示T波倒置未加深,甚至变浅,可见此次入院并非是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
 
遂行心脏超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9mm(较前的57mm增大),射血分数44%(较前47%减小)。监测各项心肌酶正常,NT-proBNP是3746.58pg/ml(较出院时明显增高),提示急性左心衰。
 
为何患者出院才3天,就发生急性左心衰?
 
首先,排除患者不是新发心肌梗死(心肌酶阴性);
 
其次,排除感染(无此迹象);
 
第三,入量过多?仔细询问病史,患者表示出院后确实未严格控制出入量;
 
第四,有无过度劳累?患者常出门活动,此次正是活动后出现喘憋症状。
 
心梗后植入支架者,术后康复该注意什么?
 
急性心梗是心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症,心梗的确属于支架置入指征,但心梗后的恢复取决于梗塞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受累心肌的部位及面积。
 
急诊PCI患者坏死心肌面积、数量少者可早期康复;若较大面积心梗,即使梗塞血管再通,康复期也会延长,尤其合并心功能不全时。
 
此患者此前入院就是再发心梗,心梗面积一定不小,且射血分数也较低,临床医生在其术后康复中应格外注意:
 
1.住院期间
 
术后一周应绝对卧床休息。
 
随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运动量:
 
①先床边坐位,双腿下垂,以适应回心血量改变;
 
②缓慢过渡至进行床上关节运动,床边坐位关节运动→再过渡到站立位→房内慢走15米往返;
 
③约10天后,中速行走22米往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恢复较好者可适当增加活动。
 
2.出院早期
 
即出院后2-12周,患者要在密切监护下逐渐增加活动级别,并监测心率和血压。推荐患者进行健身车运动(但目前多数家庭不具备),逐渐达到运动10-15分钟/次,3-4次/周。此外,步行是辅助运动最佳方式。
 
不同患者根据情况要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果心梗面积较大者,出院后6-7周实现上述运动量,甚至出院后12周完成。
 
3.后期恢复
 
出院后6-12周开始,持续3-6个月,进入正常生活。
 
患者可在监护下锻炼,从慢步行走过度至中速行走。心功能较好者,出院后6周,经过慢步行走完全可进行日常活动者,可进入中速行走康复阶段。但运动时间与频率不宜增加太多(3-4次/周),持续至6个月时可恢复正常生活。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改善,如戒烟戒酒、不熬夜、控制血糖、营养均衡等。
 
总结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疾病的急危重症,尤其再梗患者病情更严重,急诊PCI是改善生存率、减少死亡的好办法。
 
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恢复非常重要,不同结果的心肌梗死需不同的康复方法,过于积极的运动会增加心脏事件的发生。因此医患正确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医生指导时不能太模糊,最好量化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