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影响静脉溶栓闭塞动脉再通的因素

作者:来源:血管与腔内血管发布时间:2019-06-21 20:23浏览:

 目前,两种治疗方法被认为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管理的标准治疗方案:一是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二是症状出现后6小时内开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治疗均旨在实现闭塞性颅内动脉的早期再通。两种治疗的益处的大小与实现再通的速度直接相关。然而,使用阿替普酶的静脉溶栓的益处并不依赖于动脉闭塞的证实。影像上见到的颅内动脉闭塞既是静脉溶栓的适应症,也是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因此,当发现颅内动脉闭塞时,是选择单独静脉溶栓还是应该把患者转运到高级卒中中心进行血管外科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迄今为止,关于验乞静脉溶栓再通率的研究受到技术的限制(比如TCD无法通过颞窗),样本量小,回顾性设计和再通评价延迟(24hMRA或CTA)。来自于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受到纳入标准的影响,因此不能完全代表真实世界的数据。最近一项系统性综述认为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因为这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预测静脉溶栓的时机。此研究根据颅内血栓闭塞部位的范围、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验乞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或不静脉溶栓在不同时间的再通情况。
 
该研究共纳入了来自12家中心共575例经CTA证实的颅内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72岁,51.5%为男性;从最后看起来正常到基线CTA的时间为114min(IQR,74-180),275例(47.8%)仅接受了静脉溶栓,195例(33.9%)接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48例(8.3%)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57例(9.9%)接受内科保守治疗。从基线CTA到再通评价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58min(IQR,79-268);从静脉溶栓开始到再通评价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32.5min(IQR,62-238)。
 
观察指标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从阿替普酶到再通的时间,以及CTA定义的颅内动脉血栓的特征(部位和通透性)。主要终点和参数包括复查CTA再通,或首次DSA发现受累动脉(基线CTA检测到的闭塞动脉)再通,并采用改良动脉闭塞量表(revisedarterialocclusionscale,rAOL)进行评价。
 
整体上看,未调整成功再通率为27.3%(157/575),其中静脉溶栓的再通率为30.4%(143/470),未静脉溶栓的再通率为13.3%(14/105)(差异为17.1%[95%CI,10.2%-25.8%])。
 
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患者中,以下因素与再通相关:从治疗开始到再通评价的时间(OR,1.28/每缩短30min[95%CI,1.18-1.38]);血栓部位更远,比如MCAM1远端(46.4%)vs颈内动脉(10.9%)(OR,5.61[95%CI,2.38-13.26]);较高残留血流(血栓通透性)分级,比如发纹(hairlinestreak)(66.7%)vs无发纹(24.1%)(OR,7.03[95%CI,3.32-14.87])。
 
综上,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更远的血栓部位、更加明显的血栓通透性以及距离再通评价时间更长与静脉溶栓后闭塞动脉再通有关;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闭塞动脉的再通率更低。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治疗和分诊提供了信息,有助制定下一步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