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大概中国有2000多万的病人,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50岁以上的人群比例较高,易下肢缺血,发病率在3%到10%;6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相对高一些,在15%到25%。
黑龙江地处高寒地带,一年中很长时间温度都在零摄氏度以下,因当地人爱吃大鱼大肉、吃盐多,这样的饮食会增加皮下脂肪,让身体变得健壮,从而有效御寒。可高脂、高热量饮食使血液中胆固醇升高,这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病因病程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全身动脉疾患,可发病于全身各主要动脉。在周围血管疾患中,动脉的狭窄性,闭塞性或动脉瘤性病变几乎绝大部分都是由动脉硬化所引起,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的退化性和增生性变化,最后导致动脉失去弹性,管壁增厚变脆,官腔狭窄缩小。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的易患因素包括糖尿病、吸烟、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等。
(1)吸烟:吸烟使发病增加1倍。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比非糖尿病人群多约10-11倍。而缺血性的坏疽发病率高19倍。
(3)高血压: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发病原因。是血液高压对动脉壁产生机械作用,使动脉壁的结构和代谢发生变化,从而有利于动脉硬化的形成。
(4)年龄和性别:发病年龄4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是9:1。
(5)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高盐饮食,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6)职业:一般认为体力活动不足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而适当地增加体力活动可延迟动脉硬化的发生。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病程可长达2-20年之久。
症状表现
(1)间歇性跛行疼痛下肢乏力
(2)皮肤营养障碍足部皮肤温度降低
(3)下肢小腿肌肉萎缩
(4)足趾皮肤颜色苍白紫绀静息痛坏疽
(5)股动脉腘动脉胫前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病理变化
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分为腹主动脉分叉处闭塞和髂股动脉闭塞,不同发病部位的闭塞症病例变化亦不同。
(1)腹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病理变化
此类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在55岁以下,男性多见。发病后有双侧下肢间隙性跛行,下肢乏力,在男性也可见阴经勃起障碍。股动脉,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早期多出现皮肤营养改变,病程5-10年后,可发生下肢皮肤营养障碍,及小腿皮肤发绀。最终发生坏疽。
(2)髂股动脉闭塞的病理变化
动脉壁内膜下组织中不规则高出内皮表面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纤维物质沉淀,导致内膜增厚和管腔狭窄。随着内膜的破坏,斑块的溃疡,坏死,继发性血栓形成以及斑块都可以导致管腔闭塞而造成肢端缺血坏死。患肢缺血后皮肤萎缩变薄,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并出现缺血性神经炎,后期出现坏疽。坏疽可从脚趾扩展到足部-小腿。
日常护理
(1)1-2期患者下肢肢端没有破溃和坏死者,不要泡脚时间过长水温不要超过30度。严格讲可以洗脚不建议泡脚。应该注意保暖。避免下肢的剐蹭使皮肤外伤的发生。
(2)坚持每天走路1-2小时,不可以剧烈运动。
(3)下肢有发凉麻木疼痛时,可以坚持做运动缓解下肢的动脉供血不足。
(4)天气季节寒凉时要提高保持室内温度。不可以直吹空调或是电暖风。晚睡时可以现将电热毯打开提前预热,上床睡觉时即刻关闭电源。
(5)患肢不可烤电,光波理疗等直接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