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房颤卒中如何预防 左心耳封堵术了解一下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06-17 18:24浏览: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预防卒中的发生成为了房颤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左心耳封堵术作为预防房颤卒中的最新治疗手段,于2014年被批准进入临床,并陆续在全国各大医院开展。这项技术科不科学?是否可行?最近何奔教授从房颤的危害、房颤抗凝治疗的局限性、左心耳封堵的理论依据以及对卒中预防的价值等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
 
房颤问题需关注
 
中国是房颤大国,也是卒中大国,目前房颤患者接近1000万例,卒中患者1300万例,其中缺血性卒中约900万例。房颤除可引起各种不适症状外,最大的危害是卒中。房颤引起卒中的比例高,且症状重,致残、致死率高,容易复发,可见房颤引起卒中的问题非常严重,需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卒中的罪魁祸首:房颤血栓形成
 
房颤时,由于左心房不规律收缩,左心房内皮容易受损,加上左心房增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因素致使左心房内血流变得缓慢、淤滞,容易形成湍流、涡流和血栓。左心耳是左心房前侧壁下缘、靠近二尖瓣缘的盲端结构。左心耳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会引起排空速度显著降低,致使左心房内形成的小血栓极易进入左心耳,且进入后不易排出,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大块血栓。左心耳内血栓一旦脱落流入颅内动脉,极易堵塞脑血管造成大面积脑梗死。
 
长期抗凝治疗
 
并不是一种预防卒中的理想方法
 
2016年ESC房颤管理指南指出,对于具有高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男性CHA2DS2-VASc评分≥2分,女性≥3分),不管哪种房颤类型和消融治疗是否成功,均建议长期抗凝治疗。然而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卒中的理想方法吗?众所周知,抗凝治疗本身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房颤患者也存在不依从或不耐受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观原因(如担心出血或存在高出血风险,主观拒绝或擅自停药或不按医嘱服药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使房颤患者对长期抗凝存在不耐受和不依从等问题,所以长期抗凝治疗不是房颤卒中预防的最理想方法。
 
左心耳封堵是房颤卒中预防的有效手段
 
1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引发卒中的主要原因
 
左心耳是房颤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研究表明,非瓣膜病房颤左心房内血栓90%以上位于左心耳,也就是说,左心耳是房颤引起缺血性卒中和其他系统性血栓事件的主要源头所在。如果采用某种装置封堵左心耳开口,这样左心房内缓慢、淤滞的血流或形成的小血栓就不会进入左心耳内形成大块血栓,从理论上就可减少绝大多数左心耳内大块血栓形成及其脱落引起的缺血性卒中,这正是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卒中的理论基础。
 
2左心耳封堵的技术可行性
 
左心耳封堵技术并不十分复杂,成功率高,尽管早期临床研究中手术成功率较低(约91%),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约8.4%)但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成熟和操作的规范化,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大幅降低,最新数据表明,左心耳封堵术成功率已提高到98.5%,而围手术期主要不良事件则降低到2.7%。可见,左心耳封堵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抗凝治疗由于其固有的主、客观局限性(患者接受度和长期依从性低,出血风险较高等因素)抵消了其对房颤卒中的预防价值,注定其不是房颤卒中预防的最理想方法,而左心耳封堵不仅可以从源头上封堵房颤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对卒中尤其致死/致残性卒中起预防作用,而且可以显著减少长期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问题,因此左心耳封堵是替代长期抗凝治疗的理想选择。
 
最后,何奔教授还指出,左心耳封堵术自2001年开始投入临床应用,但在国内直到2014年才被批准用于临床,能独立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还不是很多,还需要大力推广该技术;另外,国内有关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研究尚处空白,亟需我们中国人用自己的数据对左心耳封堵这一前沿技术进行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