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后,常会看到一条提示:血液黏稠度过高,这种情况尤以中老年人居多。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危害是什么?
血液黏稠在医学上叫高黏血症,在中老年人中多见。很多人往往把血液黏稠和高血脂混为一谈,其实不是一回事。
高血脂是指血脂水平偏高,血液黏稠是指血液黏稠度过高。
血稠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不同季节、时间和气候等。
对一个人来说,血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中。
对一般人而言,即使医生告诉你血液黏稠,也不要过分紧张。因为人体有较强的调节能力,能自动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一般不需特别治疗。
而且绝大部分血稠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只要健康生活、规律饮食,多可自愈。
但中老年人血稠应重视,因为血液黏度增高、心脑血管易缺血缺氧,增大心脏病风险。
血稠的信号多表现为脏器缺血:脑缺血时头晕、嗜睡或失眠多梦;眼缺血时有阵发性视物模糊;心缺血时多有心悸胸闷、恶心等症状。
如果中老年人有上述症状,而又没有明确的心脑血管病史,应及时就医。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以及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的检查,就能判断是否血稠。
一旦发现血稠,应从以下几点调整生活方式:
首先,多喝水。很多人血稠是因为喝水少、出汗多、血液浓缩所致,夏天这种情况尤为明显。饮水可使血液变稀,但要讲科学。
要掌握好时机,如清晨起床、三餐前1小时、晚间就寝前可喝水约200毫升。
这里的水就是白开水,果汁、碳酸饮料或者浓茶水稀释效果不佳。
第二,多放松。中青年血稠往往与情绪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睡眠质量差有关。建议放松心情、疏解压力、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第三,戒烟酒。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所以希望大家戒烟限酒。
第四,多吃素。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可加重血黏稠程度,促使动脉硬化。
甜食糖分多,能升高血中的甘油三酯,也可提升血液的黏稠度。故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
第五,多运动。血液黏稠的人应该多运动,有时间就多走走,动一下,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加快身体代谢,防止血液黏稠。
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轻中度有氧运动(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请咨询主治医师后再做运动选择),每周3~5次,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当然运动之后不要忘记补充水分。
总之大家要记住:血液黏稠可以控,多喝开水多放松,戒烟限酒多吃素,平常还要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