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左心衰患者中,肺高压(PH)及右室(RV)功能障碍非常普遍,而且这两类疾病可对患者的预后及治疗造成较大影响。研究者对左侧心衰及肺高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下是其研究结果的要点内容。
1.肺高压是指肺动脉血压(PAP)>25mmHg,与发病原因无关。现用术语及分类定义毛细血管后性肺高压(左室舒张末压[LVEDP]或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5mmHg)为孤立性毛细血管后性肺高压(舒张压梯度[PAP与PCWP差异]<7mmHg和/或肺动脉血管阻力[PVR]≤3WU)或毛细血管前、后性肺高压同时出现(舒张压梯度≥7mmHg和/或PVR>3WU)。
2.在HFrEF患者中,肺高压发病率(右心导管检查)为40%~75%;在HFpEF患者中,其发病率(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检查)为36%~83%。很多研究显示左侧心衰患者的肺高压与患者存活率之间为负相关关系。
3.左侧心衰患者发生肺高压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且各不相同,主要是患者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后左侧充盈压升高的结果。肺血管压力及PVR的升高可导致右心房及右心室发生不良重构,最终导致右心室功能障碍及衰竭。
4.肺血管病(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的易感性与左侧心衰的长期性均会影响左侧心衰患者发生肺高压的过程。
5.PCWP与LVEDP均可用于诊断毛细血管后性肺高压,但PCWP测量值往往不准确。在区别肺动脉高压(PAH)及左心室相关肺高压时,可参考以下建议:
以中胸水平(mid-thoraciclevel)做为零参考点;
区别毛细血管前性及后性肺高压的临界值是15mmHg,当测量值介于12~15mmHg之间时,HFrEF相关肺高压的可能性会增加,尤其是在经利尿剂治疗以后;
若PCWP测量值不可靠或患者存在明显左心疾病,则应考虑直接测量LVEDP。
6.进行右心导管检查的主要目的有三:
明确患者的确存在肺高压,即平均PAP≥25mmHg;
测量完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PAP、右房血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与跨肺压立梯度、舒张压梯度及PVR;
明确肺高压是毛细血管前性、孤立性毛细血管后性或毛细血管前性与后性同时出现。
7.左心疾病相关肺高压患者的特征如下: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有左室肥厚证据、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及B型利尿钠肽水平升高。
8.对可能存在左心疾病的肺高压患者,可考虑进行最佳左心疾病治疗,包括药物及介入疗法(心脏再同步治疗、左室辅助装置及二尖瓣介入治疗)。
9.还可考虑使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前列环素及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进行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而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尚未批准用于左心疾病相关的肺高压治疗。
10.虽然肺高压治疗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