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病人请在6小时内就医
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症状是胸前部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如冷汗、面色苍白、乏力、恐惧、恶心呕吐、濒死感等,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有条件医院诊治,一般经心电图检查即可确诊,急性心肌梗塞救治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及早就诊。在心肌梗塞救治中有心梗病人命系6小时之说,就是说在前6小时内就诊可获得非常好的救治效果,甚至可恢复到发病前状态。
急性心肌梗塞现代治疗中主要是再灌注治疗,即将导致心梗的已闭塞的冠状动脉重新开通,使濒临坏死的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终止心肌梗塞进程,目前再灌注治疗中,有条件的医院均开展急诊冠状动脉扩张术或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可使血管开通率达98%,而且再梗塞率低,远期效果好,病人恢复迅速,可使心肌梗塞死亡率,由传统药物治疗的20%左右降至目前的3%,但病人须到有急诊手术能力的医院就诊。因此,可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急性心肌梗塞的另一血管开通方法是药物溶栓治疗,该技术可在不具有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条件的医院开展,但开通率只有50%左右,且并发征和禁忌症较多,如高血压和高龄病人受到限制。
因此,正确认识心肌梗塞的诊疗进程、抓住关键的6小时,及时就诊,充分和医务人员合作,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急性心梗患者就医别打车
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由于心肌电活动极度不稳定,因此非常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其中以心室纤颤最凶险,可造成病人在短时间内死亡。据临床观察,近半数的心梗患者常在到达医院之前发生意外。因此,如高度怀疑患者发生急性心梗,一定要呼叫急救车,因为急救车配备了经过严格训练的救护人员。他们到达现场后,可以迅速判断患者的病情,一旦明确为急性心肌梗塞,立即会给予相应的紧急处理,如吸氧、口含硝酸甘油等,并对心脏采取监测,待病情平稳后,即妥善安排患者去医院。路途中,医护人员可通知有关医院进行救治准备。若病情发生变化,还可马上进行抢救治疗.
老年非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腹痛型
老年人突然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者应考虑是否为心肌梗塞。据临床观察约1/6~1/3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可出现上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出现上腹疼痛的机理,目前认为:
1、心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与由上腹部来的感觉纤维共同聚合于同一脊髓神经元,经同一传导途径上传,因而心脏痛觉冲动传入丘脑和大脑皮质后,使病人产生上腹部疼痛的错觉。
2、因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几乎都位于心脏后下壁表面,当心肌梗塞缺血缺氧时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地作用于胃肠道,引起症状,这是心脏后下壁梗塞时产生腹痛的原因。因此,老年人若无明显诱因地引起上腹痛,伴有胸闷、大汗、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晕厥等不该有的心血管体征时,应高度怀疑本病,及时就医。
3、心脑卒中型。急性心肌梗塞伴有脑卒中临床表现者,临床上称之为心脑卒中,此种心脑血管病变并存的情况在高龄老年人中日益增多。由于急性脑循环和冠脉机能不全同时发生可使痛觉缺如,掩盖急性心梗而漏诊,因此,对突发脑血管病变的老年患者,应同时行心电图检查,以早期发现急性心梗。
4、心肌梗塞特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对急性心梗疼痛部位变异应有足够的认识,不可忽视特殊疼痛部位与胸痛及全身症状的关系。临床上凡遇到牙痛,咽痛,颈、肩痛、腰背部痛,无相应体征,而伴有胸闷、心悸、大汗、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不该有的心血管体征,应想到急性心梗的可能。
老年非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无痛型
老年人心肌梗塞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胸痛较少出现,无痛者可达15%~60%不等,这就说明并不是100%的急性心肌梗塞都必须有胸痛的症状。关于无痛性心肌梗塞的发病机制,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1、长期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纤维化与变性使感觉神经末梢受损,疼痛敏感性下降,即痛阀升高。
2、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缓慢及复发性心梗多,梗塞可能发生在心肌“寂静区”。
3、老年人合并症及梗塞后并发症均较多。如合并肺心病、糖尿病、并发心衰、休克、胸闷、气短及心律失常等均影响痛觉。因此老年人若不明原因地出现心衰、严重的心律失常、休克、脑卒中、神经精神障碍或心电图突变,应想到心肌梗塞的可能。
心梗病人运动指导
休息对急性心梗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可有效减轻心脏的负荷,不合理的活动容易导致意外发生。一位患心梗不到一周的病人,因需要拍胸片,他下楼排队过程中,由于站立过久而发生猝死。在此,提醒患急性心梗的病人,必须遵医嘱好好休息。1、心梗后第一周患者要完全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协助病人吃饭、洗脸、翻身、解大小便。许多病人不习惯床上大便,执意起床解便,这是万万不可的,临床上因入厕导致猝死的病例并不少见,一定要耐心说服病人慢慢床上排便,而且不可使劲排便,这样易发生心包破裂或猝死。如果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则需用缓泻药帮助排便。
2、心梗后第二周可以在床上作四肢活动,慢慢坐起,活动要循序渐进,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3、心梗后第三周帮助病人在床上起坐、逐步离床在床旁站立。
4、心梗后第四周下床至附近椅上休息或缓步走入附近厕所大便。
严格休息的时间视病情的轻、重而定,通常需4~8周,以保证心肌梗死部位的完全愈合。但如果病情较重,伴有心衰或其它严重并发症则应严格执行休息制度。从第7~8周起,一般病人均可逐步增加活动,如无充血性心衰或频繁的心绞痛发作,经过二个月的锻炼后可恢复轻工作,但工作时间不宜过长。不宜做重体力劳动,过度紧张及不规律的工种应后延。
急性心肌梗塞的家庭自救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患者在发病后几个小时内死亡。悲剧的发生除了此病凶险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病初期救治不当,如急于送病人去医院,人背、车拖、一路颠簸,使病情更为恶化。真可谓好心办了件坏事。急性心肌梗塞多因冠状动脉分支的一支或多支痉挛使血管腔狭窄,或因血栓形成而阻塞血管腔造成局部心肌供血中断,出现心肌严重缺血、缺氧而造成心肌广泛坏死。如果此时病人处于活动状态,心肌的耗氧量必然增加,心脏负担明显加重,病情也随之加重。实验证明,活动时的心肌耗氧量是安静平卧时的4倍,翻身活动、搬运不当等都有可能造成患者早期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这是心肌梗塞患者猝死的首要原因。
如果遇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心口疼痛,并伴有周身冷汗,首先要想到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此时决不能忙于搬运,而应该让病人就地安卧,不要翻身,不要让其肢体活动,不要让病人说话,周围的人也不要大声说话。如患者身边有急救药,应及时让其服用,并速请救护人员处理,当病人病情得到控制后再平稳地送往医院治疗。如找不到救护人员亦可用担架尽量平稳地把病人送往医院。禁动是现场处理急性心肌梗塞的极为重要措施。禁动可以使许多心梗病人逢凶化吉,为此后的急救和治疗嬴得良好的条件和宝贵的时间。
心梗病人愈后重调理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后,为了防止病情反复,在家疗养期间,要学会自我保养的本领。动静结合,以动为主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和锻炼,是最重要的康复治疗。通过活动,可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体力,改善心功能。活动量大小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病情及心功能而定。散步是简便易行的运动方式,可早、晚各一次,逐渐增加距离和速度,还有广播体操、太极拳、游泳和气功都可采用。运动应循序渐进,如果活动或运动后,出现心悸、气促、胸痛、及心率过快或心率失常,可能是运动量过大,必须到医院检查,寻找原因,予以调整运动量。运动应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效果。节制饮食,勿吃过饱饮食既要保证必需的营养,又要控制体重,限制高脂肪,不可过咸和太甜,以清淡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和纤维素食物,进食定时定量,每餐吃七八分饱为度,“宁愿三分饥,不贪一分饱”,并要力戒烟、酒。生活规律,避免“七情”急性心肌梗塞后要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日常生活应有规律,按时起居,保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不宜过多会客、逛街或探亲访友,以免过劳。要学会自我控制情绪,避免“七情”(喜、怒、忧、思、悲、惊、乐)伤身。节制房事,切忌纵欲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何时可恢复性生活,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急性心肌梗塞治愈后8周,由于心脏功能尚未完全复原,仍处于可逆变之中,此时应禁欲,如果无心绞痛发作或能耐受使心率提高至110~120次/分的运动量,则可恢复性生活,但不宜过频,应控制在生理要求的最低限度。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后应按医嘱定时服药。家中必备急救保健盒,万一发生严重心绞痛,可即服硝酸甘油0.3~0.6毫克,舌下含服,仍不缓解,可用亚硝酸异戊脂,置于手帕中压碎,放在鼻孔处,做深呼吸2~3次。疼痛仍不缓解,则不宜随便加服扩张血管药物,应立即叫救护车送医院,不宜步行或挤公共汽车,以免血管过度扩张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病情,导致发生意外。定期复查,测量血压及心率,了解心功能变化,及时取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心梗治疗验方
心肌梗塞是严重的心脏疾患,度过急性期之后,后期的调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血管阻塞会导致心肌缺氧,一般的食品和药物没有食疗方法来得更加可靠迅速。白背黑木耳一两、红枣五个、瘦猪肉二两、老姜两片、水五、六碗煮成两碗,饭前空腹服下,每天服一次,连续服最多二十六天,可完全治好,每年服用几次能保养身体。
白背黑木耳具有降低血脂,提升血流量,增强神经兴奋的作用。此方经多方人士服用后证明并无副作用且花费不多,除心肌梗塞、颈动脉栓塞及轻微中风者,甚至周身酸痛等症状一经尝试后不适症状立即消除,还觉得精神百倍、身轻如燕,周身酸痛也不翼而飞。此方非常适合中老年人未病防病,已病治病之用。
心梗患者活动和饮食护理
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持久与严重的缺血使局部心肌发生坏死,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发病的第一周最高。心肌梗死是一个急性重症疾病,延误抢救、不适当的运动和饮食,都可造成严重的后果。心肌梗死病人什么时候运动,采取何种运动方式,如何进食才更有利于心肌梗死病人,尽早恢复健康,让我们听听专家的解答。心梗病人运动指导
休息对急性心梗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可有效减轻心脏的负荷,不合理的活动容易导致意外发生。一位患心梗不到一周的病人,因需要拍胸片,他下楼排队过程中,由于站立过久而发生猝死。在此,提醒患急性心梗的病人,必须遵医嘱好好休息。
心梗后第一周患者要完全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协助病人吃饭、洗脸、翻身、解大小便。许多病人不习惯床上大便,执意起床解便,这是万万不可的,临床上因入厕导致猝死的病例并不少见,一定要耐心说服病人慢慢床上排便,而且不可使劲排便,这样易发生心包破裂或猝死。如果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则需用缓泻药帮助排便。
心梗后第二周可以在床上作四肢活动,慢慢坐起,活动要循序渐进,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心梗后第三周帮助病人在床上起坐、逐步离床在床旁站立。
心梗后第四周下床至附近椅上休息或缓步走入附近厕所大便。
严格休息的时间视病情的轻、重而定,通常需4~8周,以保证心肌梗死部位的完全愈合。但如果病情较重,伴有心衰或其它严重并发症则应严格执行休息制度。从第7~8周起,一般病人均可逐步增加活动,如无充血性心衰或频繁的心绞痛发作,经过二个月的锻炼后可恢复轻工作,但工作时间不宜过长。不宜做重体力劳动,过度紧张及不规律的工种应后延。
心梗病人饮食护理
心梗病人进食不宜过饱,最好是7分饱,食物以易消化、含较少脂肪而且产气少的食物为宜,保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限制钠盐的摄入。
发病2~3天,饮食应以豆浆、藕粉、稀粥、菜汁等流食为主。以后随着症状的逐步改善,逐渐增加稀饭、面条、面包、饼干等食品,宜少食多餐,钠盐和水份要适度。同时病人应禁忌烟酒。家人应为病人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让病人在愉悦的环境中进餐,不仅利于病人的消化,还利于病情的恢复。
调理膳食保护心血管;种子类食品;营养疗法;果蔬纤维;植物蛋白质粉[含九种必需氨基酸];维生素B族;铁质叶酸片;钙镁锌铜锰;维生素c;小麦胚芽油;奥米格3脂肪酸;茶族益脂;银杏提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