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逐年上涨,2003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使未来发展为心衰的人群更为庞大,尽管目前的诊疗手段在不断进步,但心衰患者的预后仍差。
《中国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概况》中总结提出:我国心衰发病率和患病率较高且呈不断增长趋势,冠心病、高血压正成为当前心衰的主要病因,虽然住院心衰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下降,但出院后的长期预后仍然差,心衰的疾病负担将会越来越重。
所以心衰患者除了要及时就医,接受规范化的心衰治疗以外,院外的自我管理也相当重要。
心衰患者均应接受系统规范的治疗,在院期间有医生及护士的指导和管理,因心衰急性加重而住院的患者基本可以快速缓解症状,但许多病人因未规律服药或不注意防护而再次住院,增加了心衰的再住院率,也加重因反复住院而带来的经济负担。
心衰的院外管理现状
患者方面
对自己的症状无系统了解,即便有些不舒服,总觉得没那么重,便视而不见。平素饮食谱结构不均衡,生活习惯差,依从性差,皆是心衰院外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医务人员方面
医务人员因平常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对于在院的心衰患者尚可以予以系统而规范的治疗,但出院后患者的定期随访及药物调整就没那么多精力和时间,而我国现在对于心衰的院外管理及康复也不成系统,无相关机构具体负责,全靠患者定期在门诊完成后续治疗。
院外自我管理—饮食控制
合理膳食
宜低脂饮食,戒烟,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体重指数(BMI)≤24,BMI=体重(kg)/身高^2(m^2)。
限钠:心衰急性发作伴有容量负荷过重的患者,要限制钠摄入<2g/d。一般不主张严格限制钠摄入和将限钠扩大到轻度或稳定期心衰患者,每日<5g即可。
限水:总液体摄入量每天1.5-2.0L为宜,重度心衰合并低钠血症者应严格限制水摄入量。
以优质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为宜。建议少量多餐,因饱餐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衰加重。保持大便通畅,提高膳食纤维摄入的比例。
温馨提示
严重心衰伴明显消瘦(心脏恶病质)者,应给予营养支持。
院外自我管理—运动
适度运动
心衰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多做被动运动以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情况改善后在不引起症状的情况下,鼓励体力活动。
心功能分级I~III级的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应考虑接受运动康复。有氧运动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研究证实有氧运动对于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的。
运动形式:有氧运动种类包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等。运动时间为30~60min,包括热身运动、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针对体力衰弱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建议延长热身运动时间,通常为10~15min,真正运动时间为20~30min。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的因人而异,以运动过程中不感觉劳累为标准,运动时无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如出现上述不适症状需停止运动。
温馨提示
稳定的慢性心衰患者可每天多次步行,每次5-10分钟,并酌情延长步行时间。
院外自我管理—体重管理
体重管理
疲乏加重、运动耐力降低、静息心率增加,活动后气急加重、水肿(尤其下肢)再现或加重、体质量增加等均是心衰加重的表现。
建议患者每日晨起排空大小便、空腹状态,穿同样衣服条件下测量体重,如在3天内体质量突然增加2kg以上,应考虑患者已有钠、水潴留(隐性水肿),需要利尿或加大利尿剂的剂量。
院外自我管理—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劳累和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
预防感冒、呼吸道及其他各种感染,感染会加重肺淤血,是心衰加重的常见诱因。
坚决遵从医嘱,不可擅自停药、减量。未经专科医生同意,不可擅自加用其他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抗心律失常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