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动脉硬化的诊断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10-18 11:14浏览:

 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的疾病。需要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简单地讲,需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何为“小处入手”
 
小处入手就是看一个局部,好比打一场战争有战术性的和战略性的两种策略。
 
局部的血管现在关注的不少了,而且分属于不同的专科,脑血管和颈动脉属于神经科,冠脉属于心脏科,下肢血管属于血管外科。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小处着手的意义和方法
 
小处着手的意义,是要解决具体问题的,通常用支架和血管搭桥的方法来解决缺血的问题。比如冠脉狭窄了,就要用支架或心外科搭桥的办法改善心肌的供血。
 
小处着手的方法大家比较熟悉了,常规的就是B超,CT+造影。(不一一展开了)。
 
何为“大处着眼”
 
血管是一个整体,这就要求要有整体观,这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显得尤为重要,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评估全身动脉硬化,有一个全世界公认的指标: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PWV的原理实际很简单,我们知道,机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导,密度越大的传导越快。我们的心脏收缩产生的机械波也一样,它沿着我们的大动脉传导,大动脉越硬化,脉搏波传导的速度越快。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指标,脉搏波传导速度。
 
它用来评价全身动脉硬化的程度
 
脉搏波传导速度示意图
 
全身动脉硬化的评价的意义
 
动脉硬化是管壁的钙化,和血管的狭窄不是一个概念。虽然钙化不一定马上导致临床事件,比如心肌梗死,卒中,但他对远期的指标有预测价值,比如他和以下一些指标有关:
 
人群的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
 
急性卒中的死亡率
 
血管性痴呆的预测价值
 
高血压的独立预测因子
 
等等
 
血管硬化可能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早期信号,早期发现动脉硬化,有助于通过各种措施延缓动脉硬化向心脑血管病发展的进程,推迟或避免冠心病,卒中等的发生。
 
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具体做法
 
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监测有如下几个特点:
 
无创伤
 
无辐射
 
无痛苦
 
无副作用
 
安全可靠。数据的可重复性非常高
 
这么好的检查这么做的?
 
用多普勒技术可以精确探测到从心脏到血管的脉搏波传导(就像雷达),可以精确算出时间,测出距离,两者相除,就是脉搏波传导速度,对,就这么简单。
 
根据不同年龄,计算机就给出一个全身动脉硬化的参数了。它的单位是毫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