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心脏外科心率失常的药物选择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9-06 11:55浏览:

 心脏外科围术期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可高达90%~100%,需要处理的约30%~60%,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居首位,室性心律失常也较多见。CABG术后房颤或房扑的发生率为30%,瓣膜术后高达60%。瓣膜术后多形性室性早搏的发生率约22%~28%,室速房颤较少,约0.4%~1.4%,其院内死亡率高达25%。在近期召开的相关学术会议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危重症中心的刘楠教授就心脏外科心律失常的药物选择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围术期心律失常发生病因
 
1、手术相关因素:术中心肌保护不好,导致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操作和CPB导致心肌水肿、心包炎;机械性操作直接损伤窦房结、房室结及传导束;损伤窦房结或房室结动脉,引起缺血性功能不良;术中低温导致传导系统损伤;心内导管刺激(肺动脉导管)等这些因素可导致一过性或永久性心律失常等。
 
2、神经体液因素:儿茶酚胺的作用主要增加心肌的自律性、异位点兴奋性与传导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是交感或迷走神经兴奋,诱发快速性、过缓性或异位心律失常;组织胺的作用是心脏富含组织胺、手术,心肌缺血或某些肌松剂使其释放增加;作用于H1、H2受体,增加自律性引起心动过速及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迟后除极诱发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3、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常因素:低血钾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高血钾可引起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及心室停博。低镁时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室上速、房颤、室速,室颤高血镁症可导致传导阻滞及心脏停博。
 
4、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或血流动力学影响因素:在缺血的中心区与周边区ATP水解速度及K+跨膜扩散速度不均匀,PH不等,导致心肌内产生的电活动不一致。从而诱发各种心律失常;也可出现严重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均可引起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
 
5、药物因素:围手术期用药(洋地黄类、抗胆碱药、正性肌力药、血管活性药)等均可诱发心律失常。
 
手术后心律失常药物选择原则
 
尽量避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有两种情况下还是需要使用:
 
1、心律失常可能致命或造成持久伤害。
 
2、心律失常引起明显症状。治疗时病因治疗放首位;选择静脉用药,主要优势是起效快好调整,无需长时间使用。
 
关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并注意抗心律失常的风险,特别是存在心律失常电生理基础的患者和心功能低下的患者,特别需要注意药物对心律失常作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用于挽救生命,应主要考虑疗效及药物毒性风险;用于缓解症状,则应考虑更为谨慎的手段。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近年来状况
 
药物能够治标(改变电生理特性、抑制心律失常),但不治本。药物仍然是各种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手段。当今可应用的药物与20~30年前相似,没有十分理想的药物,所以用药选择尤为重要。
 
CAST试验之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关系受到重视。Ⅰ类药物的应用受到限制,Ⅲ类药物的地位升高,新的Ⅲ类药物效益与风险各有特点。
 
总结
 
心脏外科围术期心律失常是多因素导致,部分为一过性因素,所以病因治疗为首选。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手段。针对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不同发生机制选择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外科围术期心脏疾病特点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及负性肌力作用敏感,应谨慎选择。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其特点,为术后抗心律失常治疗提供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