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多发性大动脉炎怎么治疗?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9-06 11:15浏览: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病,又称为缩窄性大动脉炎、无脉病。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因病变累及的动脉不同而可有不同的临床类型,但以头和臂部的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常可导致上肢的无脉症,其次是累及降主动脉、腹主动脉所至的下肢无买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也可见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受累。
 
临床一般所称的"主动脉弓综合征"、"高安氏动脉炎"、"高安氏病"、"阻塞性血栓性主动脉病"等,其实指的就是本病或本病的不同类型。本病好发于女性,有资料统计表明,女性患者约占65%以上,发病年龄为5~45岁,以女性青少年多见,30岁以上者约占85%以上,从50年代以来,多发性大动脉炎已成为我国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理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受累动脉的炎症性改变,从动脉外膜开始,向内扩展,使动脉壁各层均有中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并可伴有弹力纤维和平滑肌断裂,内层的纤维化和外层的纤维组织增生造成动脉腔阻塞或狭窄,引起血栓形成而闭塞。
 
现多分为4型,即:Ⅰ型(头臂动脉型)、Ⅱ型(肾主动脉型)、Ⅲ型(混合型)和Ⅳ型(肺动脉型)。起病时多有发热、食欲不振、周身不适、体重减轻、夜汗、关节痛、胸痛和乏力等症状,少数病例发病前无任何症状,常因动脉狭窄与闭塞的表现而就诊。头臂动脉型的表现主要是脑缺血的一些表现,如头昏、眩晕、头痛、实力减退等,严重者可有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等;头面部缺血可至鼻中隔穿孔、上颌或耳壳溃疡、牙齿脱落和面部萎缩等。上肢缺血可至上肢无力、酸痛、肢体麻木、甚至肌肉萎缩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外科治疗并非对因治疗。在炎症活动期主要的治疗手段是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通常以血沉和C反应蛋白下降趋于正常为糖皮质激素减量的指标,剂量减至每日5~10mg时,应长期维持一段时间。
 
在炎症稳定后,炎症导致的血管狭窄可造成相应靶器官的缺血,造成脑梗、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衰等问题,这时就需要外科处理狭窄的血管。因多发性大动脉的血管狭窄病变是血管全层的炎性疤痕狭窄,在支架成形术中,扩张病变血管导致炎症疤痕撕裂,随之而来的就是病变血管的再次炎症疤痕修复,因此与动脉粥样硬化型血管狭窄相比,多发性大动脉炎使用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扩张术治疗的远期效果较差。而外科搭桥手术,如升主动脉到颈内动脉搭桥,腹主动脉到肾动脉搭桥,避免了对炎症狭窄血管的刺激,其远期效果则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