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9-06 10:31浏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贯穿整个疾病的始终,需要多个环节共同调整及控制。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则是下肢动脉硬化疾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术前的心脑血管评估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临床药物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重要治疗手段,研究表明较轻病变经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后,间歇性跛行从治疗前的56.6%下降至28.3%。抗血小板药物能减少术后血管腔及支架内的血栓形成。目前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较快,在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随着材料与术者操作技术的进步,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及通畅率也逐步提高,越来越接近传统手术水平,有些甚至已经达到传统手术水平,腔内技术正逐步展现其优越性。
 
2007环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inter—societyconsensus,TASC)出台的周围动脉疾病治疗指南(TASC1I)文献资料为我们描述了AIOD适合腔内治疗的TASCⅡA型以及不适合行腔内治疗的TASCⅡD型。目前的治疗标准是TASCIIA和B的病变首选腔内治疗,TASCIIC与D病变首选外科旁路手术,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TASCIIC与D病变均能经腔内治疗获得很好的疗效。因此可在TASCIIC/D首选腔内治疗,腔内治疗无效后再旁路手术或截肢。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病变腔内治疗已经非常成熟,治疗手段也很多,腔内治疗主要为PTA和(或)支架植入以及腔内旋切,PTA包括的普通球囊、低温冷冻球囊、切割球囊等;支架包括裸支架、覆膜支架、药物洗脱支架、可降解支架等;旋切技术目前用的较为广泛的silverhowk等,这些材料的革新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腔内治疗手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手术治疗与腔内治疗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不管材料的如何革新及技术的娴熟,都具有一些腔内技术难以处理的病例,因此外科手术干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永远不会是过时的话题。
 
自体静脉和人工血管旁路术(bypass)自1949年Kunlin首先描述自体大隐静脉倒置转流治疗下肢缺血疾病以来,经过近60年的不断应用和改进,以及各式各样的旁路术及人工血管材料的不断发展,手术已成为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常用方法。对于腹股沟带近侧的动脉严重狭窄闭塞或长段狭窄(闭塞)者,可通过主-髂或主-股动脉旁路术重建流入道通路;仅有短段髂动脉狭窄者,可先行髂动脉内膜剥脱术或球囊导管扩张与腔内支架置入术开通流入道,然后完成腹股沟韧带远端动脉旁路转流。肾下主动脉严重粥样硬化高龄患者进行开放性的主-双股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风险高,可行解剖外途径的腋-股-股动脉旁路术,材料选择多酯丝或聚四氟乙烯。对于股浅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下肢血供主要来源于股深动脉及其侧支循环,因此,股深动脉成形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去除股深动脉近端狭窄或阻塞,恢复股深动脉的功能,利用丰富的侧支循环将股深动脉血流流入腘动脉及分支。包括静脉动脉化及大隐静脉移植等方法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用外科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也逐渐从单一的对症治疗转变为从病因方面入手的多阶段、多因素的系统治疗。超声诊断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成像技术的日益发展为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手术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新材料的不断应用为提高下肢血管重建远期通畅率提供了保证;腔内治疗技术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移植物不断改进使得更多的下肢缺血性病变将通过腔内治疗得以解决;此外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相结合使目前的血管重建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随着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将会取得更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