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对冠脉病变进行定量测量,明确冠脉造影图像中左、右冠的主要血管,评估冠脉血流情况,评价心肌灌注,确定冠脉造影图像应采用的体位,有助于对特定的血管和节段选择最好的投照角度。
1常用冠脉缩写
熟悉常用冠脉缩写对临床阅读报告很有帮助。
1.左前降支(LAD):对角支(D),间隔支(S),中间支(RM)。
2.左回旋支(LCX):钝缘支(OM)
3.右冠脉(RCA):左室后支(PLV)、后降支(PDA)、锐缘支(AM)。
2正常冠脉造影
正常冠脉造影要求具备以下条件:
在多个必要的投照角度上,清楚暴露全部冠脉主干、主要分支和分叉部位;冠脉分支无缺如;管径无狭窄,管壁光滑;TIMⅢ级血流。
3冠脉定量测量(QCA)
需要对斑块近端正常段参考直径、斑块最小直径、斑块远端正常段参考直径、病变总长度、斑块负荷程度进行测量,为选择最合适的支架提供帮助。
4冠脉造影的结果分析
1血管及病变部位的确定
(1)偏心斑块:斑块主要附着于一侧管壁。
(2)钙化斑块:沿血管斑块走行的高密度影。
(3)弥漫病变:长度≧20mm的病变。
(4)分叉病变:粥样斑块位于血管分叉处。
(5)开口病变:斑块位于距血管开口3~5mm内。
2冠脉血流分级
TIMI血流分级:
0级:无灌注,闭塞部位及远端无造影剂充盈;
1级:造影剂通过闭塞部位,但远端血管无灌注;
2级:造影剂可达到远端血管,但充盈速度明显减慢;
3级:远端血管充盈快速且完全。
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代表心肌微循环灌注的情况。有研究发现,TFG和TMPG与死亡率相关,随着TFG和TMPG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增高。
3血栓分级
0级:无血栓;
1级:管腔显影模糊;
2级:有明确血栓,但<1/2血管直径;
3级:血栓为1/2~2倍血管直径;
4级:血栓≧2倍血管直径;5级:血栓完全堵塞血管。
4动脉瘤
动脉瘤是指冠脉动脉局部发生扩张呈瘤样改变。评估分为3级:
0级是指无瘤样扩张;
1级是指瘤样扩张>1倍但<1.5倍正常段血管直径;
2级是指瘤样扩张≧1.5倍正常段血管直径。
5冠脉病变形态学分类
(1)AHA/ACC冠脉病变分型建议
A型:长度<10mm,向心性,非成角(<45度),无或很少钙化,无闭塞,非开口,非血栓。
B型:呈管状,长度10~20mm,离心性,中度成角(45~90度),中重度钙化,闭塞<3个月,开口病变,有分叉,有血栓。
C型:长度>20mm,呈弥漫性,近端扭曲,严重成角(>90度),闭塞>3个月或桥侧枝,无法保护主要分支,退行性静脉桥病变。
(2)夹层分型
A型:造影剂无滞留,冠脉腔内出现局限线性透光区。
B型:冠脉腔内出现与血管平行的条状显影。
C型:血管壁外造影剂滞留。
D型:螺旋夹层。
(3)其他表现
穿孔:术中造影剂外泄,属于灾难性事件;边支丢失:直径>1.5mm且术前血流TIMI2~3级的边支血管术后血流变为TIMI0~1级;无复流:血管痉挛、斑块碎屑脱落导致远端血管栓塞、再灌注不良。
6狭窄程度的测定
1级:无狭窄;
2级:轻度狭窄<30%;
3级:中度狭窄30%~50%;
4级:重度狭窄50%~90%;
5级:次全闭塞,>90%;
6级:完全闭塞,无血流。
5清晰冠脉造影图像必备的条件
1.造影导管稳定。若造影导管不稳定,可导致造影剂不能充盈,血管显像将受到较大影响。
2.合适的角度。多角度、准确的角度投照,才能暴露清晰的术野。
3.造影剂充盈良好。多取决于助手,要求准确把握造影剂推进的速度和时间。
4.合适的照射强度,尤其是对肥胖的患者。
5.通常造影留像时间为2~3个心动周期,应根据血流情况进行调整。
6冠脉造影的局限性
1.不能显示<0.5mm的血管病变。
2.狭窄<50%或>75%的病变,冠脉造影判断良好,但介于50%~75%的病变,冠脉造影常低估病变程度。
3.主要靠目测,主观性较大。
4.投照可存在误差,血管未充分展开或重叠,不能正确认识病变。
5.存在造影剂误差。
6.血管痉挛时判断失误。血管痉挛在造影图像上表现为血管狭窄,易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混淆。
7.有些心梗患者冠脉造影正常或仅有轻度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