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变。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共发布4部新指南,分别是《高血压管理指南》、《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指南》、《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性冠心病,SCAD)管理指南》、《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
相较于2006年稳定性冠心病管理指南,ESC新发布的SCAD指南在关注大血管病变的基础上,重新评估了冠脉血运重建的价值,强调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是冠心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该指南深入讨论冠脉血运重建的重要性,以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稳定性冠脉疾病这一低危人群预后的影响。
2013年指南重新定义了稳定性冠心病(SCAD),其发病机制不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狭窄,还涉及运动或应激引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或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胸痛。指南强调了稳定性冠心病有多种发病机制。
冠心病发病的的形态学基础是累及冠状动脉大小分支或微循环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病理改变包括缺血变性和不同程度的梗死(坏死)乃至硬化(纤维化)的分阶段演化过程,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独特而重要的表现之一。
最新的指南指出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
1固定的或动态的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
2微血管功能障碍
3局灶性或弥漫性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
4上述机制可能会有重叠,并随着时间的迁移可能会发生改变
急性心肌缺血的最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容易发生破裂的易损斑块往往脂质核心大、纤维帽薄,并且局部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通过减小脂核、增厚纤维帽、减轻炎症等措施可以稳定易损斑块,防止破裂。
麝香保心丸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是多方面的,从早期的血管保护作用,到抑制炎症反应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都贯穿于疾病发生的全过程[1]。
麝香保心丸由麝香、人参、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及冰片组成,具有芳香开窍、理气止痛的功效,能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弱炎症反应。基础研究显示,苏合香、冰片有减慢心率、解除冠状动脉痉挛的作用;麝香有扩张血管、强心的功效;人参皂苷有抗氧化、正性肌力、降血脂的作用;蟾酥有强心的效果[2]。
长期使用麝香保心丸在降低血脂的同时,可能通过减轻微血管的早期硬化和改善内皮功能而达到改善慢血流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效果,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3]。
因此,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配合西药更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等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