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心梗后,心肌标志物何时出现?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8-16 21:07浏览:

 急性心梗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并且致死率高,严重危害着我们的健康,被称为生命“第一杀手”。
 
诊断急性心梗时,常规采用的血清心肌标志物,都在何时出现呢?
 
谨记以下有关急性心肌梗死(MI)生物标志物的10点内容。
 
1.好的生物标志物易于检测,可作为反映疾病及其严重程度的敏感和特异的替代指标。心肌肌钙蛋白用于胸痛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管理具有革命性意义,但出现症状和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之间仍存在数小时的时间延迟。
 
2.和肽素可用于MI的排除。研究表明,就诊时和肽素水平<14pg/ml且肌钙蛋白T水平<0.01可排除MI,其阴性预测值可达99.7%,长期监测和系列血液检查可因此减少或避免。
 
3.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心肌坏死情况下早期迅速释放。虽然该指标并未显示出有助于诊断更早期的MI,但H-FABP水平升高可能有助于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预后。
 
4.心肌生物力学应力指标如脑型利钠肽(BNP)/NT-proBNP和心房利钠肽前体中间段(MRproANP)升高已被证明对ACS导致的死亡和心力衰竭具有预测价值。
 
5.生长分化因子(GDF)15、ST2和内皮素-1已经被证明在心肌应激情况下升高,其升高与不良后果有关。GDF-15水平可能改善早期侵入策略的患者选择。
 
6.神经激素激活、肾上腺髓质激素与急性MI后死亡和心力衰竭有关,是NT-proBNP的辅助信息。
 
7.炎症活性指标如C反应蛋白、五聚素3、髓过氧化物酶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已经被证明对心血管事件具有预测性;然而,这些指标在预测MI后不良事件上的应用尚不明确。
 
8.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和MMP抑制剂可能影响MI后左室重构,其升高与MI的不良预后有关。
 
9.尽管很多生物标志物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有过研究,但生成生物标志物的具体机制以及这些指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仍不明确。增进对这些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将有助于其应用。
 
10.大部分新近提出的生物标志物在患者临床管理的应用上尚未获得广泛认可(心肌肌钙蛋白除外),还需要更多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随机临床试验来对治疗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