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心衰患者均可Holter记录到室性心律失常,其中48%记录到频发(>1000个/24h)室性早搏(PVC),21%-25%记录到非持续性室速(NVST)。室性心律失常可恶化心功能、增加死亡率,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约50%的心衰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SCD),其中绝大多数SCD由室速/室颤引起。因此,如何正确、及时诊治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就显得尤为重要。
01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是关键
诱发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基础心脏病、电解质失衡、酸碱失衡、血液动力学异常、活动性心肌缺血、神经内分泌改变及药物等。目前,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原则有三点:第一,评价猝死风险,危险分层;第二,预防猝死,降低死亡率;第三,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探索了预测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猝死风险,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公认的标准体系,仍需学者们进一步积极探索。黄从新教授在报告中列举了几项相关的研究结果,如:心衰患者PVC/NVST不能预测SCD或死亡事件;静息PVC增加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率;NVST可预测心功能不全患者SCD风险;住院期间出现NVST的心衰患者预后差;运动后恢复期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死亡率高。黄教授表示:“目前相关的预测指标并不完全可靠,临床医生仍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来综合判断。”
02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需谨慎,参松养心显优势
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纠正心衰治疗,改善重构;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改善心肌供血;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平衡的紊乱;控制钠盐摄入等方面。黄从新教授强调:“首先应当重视治疗心衰本身,因为这是导致心律失常的病因。”
药物治疗能缓解不适症状,患者易于接受,还可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辅助治疗,因此药物治疗是目前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首选的治疗方法。然而,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导致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的作用,且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有负性肌力的作用可以加重原有的心衰,因此在心衰患者中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谨慎。
参松养心是近年来络病理论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重大学术进展,也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参松养心具有改善微循环、心功能、逆转电重构和神经重构多重作用,可以达到既改善心脏功能又遏制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黄从新教授参与了参松养心历经十余年的基础研究、临床试验过程。
为进一步夯实参松养心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国学者们开展了一项参松养心治疗心衰伴室性早搏的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共纳入了来自31家临床中心的465例患者,历时582天。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可以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心功能分级、降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浓度、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并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水平。
03重视ICD、CRT、导管消融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1.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是预防SCD的最有效手段,不管是一级还是二级预防,ICD均可降低SCD高危患者死亡率。但ICD的植入也存在一定弊端,不能改变心律失常基质、不能缓解心律失常症状及放电产生精神痛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应用中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考虑。
2.导管消融治疗
反复室速发作加速心功能恶化,当优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以通过导管消融治疗纠正心动过速心肌病,改善心功能和逆转心肌重构。此外,导管消融具有根治心律失常、缓解/消除不适症状、改善心功能及降低死亡率等优势。由黄从新教授牵头开展的VTACH研究显示,预防性消融可以降低室速/室颤发生率,并延长室速/室颤复发时间。
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纠正心衰,达到改善心室重构、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关研究显示CRT可降低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衰患者CRT反应良好者室性心律减少;心衰患者ICD升级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后反应良好者,室性心律失常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