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目标,高血压管理也要有目标。高血压管理的目标就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的风险,这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的目标。
具体的讲,血压目标就一般的高血压患者,应该降到小于140mmHg小于90mmHg,这叫血压达标了。当然还有具体的一些不同的人群,血压目标可能会有些差别。
比如说老年人,“老年”我们定义是65岁到79岁之间的,这部分老年高血压他的血压目标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首先降到小于150mmHg、小于90mmHg;
第二步,能耐受的再降到小于140mmHg、小于90mmHg。
还有一个是老老年,80岁以上的老老年,他的血压目标是小于140mmHg、小于90mmHg就可以了,不宜降得太低了。
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或者慢性肾脏病,或者是冠心病,或者脑血管病的,血压目标可能有些差别。但总的来说,至少要降到小于140mmHg、小于90mmHg,如果能耐受的,有些病情比较轻的,比如说一般的糖尿病、一般的肾脏病或者一般的冠心病病人,还是降到小于130mmHg、小于80mmHg,可能更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当然也不是说越低越好,太低了可能对于一些冠心病病人可能是也有些不利的影响。
总而言之,高血压是要有目标的,至少要把血压降到小于140mmHg小于90mmHg,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的风险。
高血压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呢?
高血压管理了包括医生,主要是指社区这方面的高血压管理;也包括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两个部分。
首先,说说社区这方面的管理。
社区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实际上也是高血压管理的主力军。
那么现在国家要实行分级诊疗了,就是大部分的高血压糖尿病都在社区看,社区就承担了80%,至少要承担60%的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的任务。这个任务也是很艰巨的。
如果社区有些病人管理以后,效果不好的,没有达标的血压或者是有并发症的;或者是有些特殊情况处理不了的,那就转到二级医院或者转到三级医院。二三级医院诊断明确了,再转回社区来看,这就是医疗机构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
针对社区管理,我们制定了《中国高血压患者基层管理指南》,基层管理指南也对高血压患者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管理的原则就是:把患者分成低危、中危、高危,分别进行每隔三个月、两个月或者一个月要随访一次。这是按照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对病人进行管理的。
病人也要主动配合好,比如说高危病人可能每个月就需要去随访一次(去看一次医生),这样有利于高危病人及时的让医生了解他的情况;及时处理一些问题,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有些地区条件比较差一点的,可以把高血压分成两级管理:
一级管理就是血压水平达标,小于140mmHg小于90mmHg了,就可以进行每三个月进行随访一次;
二级管理就是如果血压没达标,那每两到四周就要随访一次,调整治疗方案,使病人血压需要尽早进行达标。
这就是高血压涉及管理的一些基本的内容。
那么请您介绍一下,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哪些?
高血压它是一个慢性病,管理是很重要的。高血压管理可以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病人治疗的依从性改善了,它才可能会使血压达标,才可能会减少高血压病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所以高血压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高血压的管理还要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善。
病人要限盐、限制酒的摄入量、控制体重、适当的运动等等。生活方式的改善,对病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高血压的管理如果长期能坚持下去,确确实实是对高血压病人是有好处的。不仅控制好血压,而且减少了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以及其他的一些风险,也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这样对病人确确实实是有利的。
目前高血压管理取得了哪些进展,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在我们国家,高血压的管理还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的。
首先卫生部统计涉及高血压管理的病人是8600万人,这也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当然管理的规范上来说,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但总而言之,由不管理到管理,就是个很大的进步。
我们现在也调查:2012年跟10年前相比(即2012年跟2000年相比),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应该是有个明显的改善。这就是高血压防治的一些进步。
当然了,跟西方国家比我们还是有些差距,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在高血压涉及管理方面,做一些更科学的、更合理的一些工作,把高血压管理真正起到更好的作用。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又有哪些方式?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要建立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小组;第二个要开展家庭血压测量。
首先,讲讲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的建立。
一般说来,就是高血压病人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由社区医生给他们定期地讲高血压的知识,小组里面选出一个德高望重的一个人当组长,这个组长每个月或者每两个月召集大家进行有关的活动,互相交流这个高血压防治的心得、体会或者经验。这个也有利于调动病人在高血压治疗的内在的积极性。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首先是要自己要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要配合好医生怎么来把高血压的这个药物要用好。
自我管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自己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靠医生来督促他怎么怎么样来改变,更主要是内心愿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把高血压管理的这个自我工作做得好些。
患者又该如何进行家庭血压测量呢?
高血压患者的家庭血压测量,是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的内容。
首先,血压测量要规范化。
什么叫规范化的测血压呢?
首先,测血压的那个人至少要休息5到10分钟才能测血压,不能说骑着单车来了,马上给测血压,那样血压会很高的。至少得休息5到10分钟。
第二个,测血压的仪器有水银血压计和有电子血压计。如果是水银血压计测量,就要让病人坐在一个带有靠背的椅子上,把胳膊放在桌子上,血压计当然也放在桌子上,胳膊最好是裸露的胳膊或者是穿一个薄薄的单衣;把袖带绑好,就开始血压的测量。
测血压的过程中间,医生和病人都不能讲话,这个很重要。有些医务人员很习惯边问病情边测血压,这样测出来是不准确的。应该是病人要安静,当然医生也不要问病人的病情,测完血压再问,这样测出的血压是准确的。
还有一种呢,我们现在倡导的是用电子血压计来测量,电子血压计要倡导用经过国际标准认证是合格的电子血压计。
电子血压计测量的好处是什么呢?
电子血压计比较方便,水银血压计有时候比较麻烦,尤其是病人家里自己使用的,尤其是老年人一开按钮就可以测完了,不用打气、也不用看血压读数,老年人他手脚也不灵活眼睛也不太好,他看不清楚,所以电子血压计有它一定的优势。
当然我们推荐使用的的是经过国际标准认证是合格的上臂式的电子血压计。所谓上臂式呢,就是袖带绑在上臂的电子血压计,不推荐使用手腕的和手指的,这两个是太推荐的。因为这两种测量血压结果是不太准确的。
血压测量的方法
高血压病人在家里测量的方法是:一般是要测几天(对于血压没有达标的初诊的高血压患者,或者血压不稳定的要连续测几天)。早上6点到9点测一回,晚上6点到9点再测一回,我们《中国血压测量指南》里面就写的很清楚,每次测血压是两到三遍,不能只测一次,只测一次那个血压往往是偏高的,测两到三次,取三次血压的平均值,算作这一回血压的一个值;连续测了7天以后,把第一天的血压去了,把后六天的血压值记录好了,病人拿给医生,医生可以根据后六天血压的平均值来判断这个病人的血压情况,到底是该加药,还是维持治疗,还是应该采取其他治疗的方式。
所以,家庭血压测量是国内外都比较重视。我们也号召:所有的高血压患者在家里都备一台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的电子血压测量计,来定期地测量血压。在家庭血压测量以后,它可以让病人了解自己的血压,正常了就继续维持原来的治疗;如果不正常了或者血压高了,那就要找医生调整使用药物的情况,或者其他一些措施,给不达标的病人及时调整以后,可以实现达标了。
所以,家庭血压测量是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希望大家积极的去进行家庭血压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