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外周动脉疾病诊疗指南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与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联合制定,由VictorAboyans(ESC主席)和Jean-BaptisteRicco(ESVS联合主席)领导。8月26号发表于《EHJ》杂志和ESC官网。
在欧洲,4000多万人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由此增加了卒中、致残、心脏病及死亡的发生风险。外周动脉疾病包括颅外段颈动脉、脊椎断、肠系膜、肾脏、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换言之就是除冠脉及主动脉以外的所有动脉疾病。它们包括下肢动脉疾病(常被称为外周动脉疾病)。
修订概貌
与《2011年ESC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指南》相比,本指南首次将抗栓药物以独立的章节呈现,对每个部位外周动脉疾病的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均进行了推荐。
虽然自2011版指南后并没有新的无症状颈动脉疾病管理的大型试验,但是却有关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长期卒中风险的新数据。指南仅推荐高卒中风险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运重建。基于几项实验的研究结果,对于肾动脉疾病患者,指南强烈反进行系统性肾动脉狭窄血运重建,这与2011年指南的推荐恰好相反。基于新的证据,指南彻底更新了肠系膜动脉疾病的相关推荐,新数据支持这类衰弱患者进行血管内手术治疗。对于下肢动脉疾病,Ricco教授强调了新型WIfI分级(已用于慢性肢体致命性缺血的危险分层)的重要性。该系统考虑了导致肢体致命性缺血的三个主要因素——创伤(W)、缺血(I)和足部感染(fI)。
指南还增加新的章节,介绍了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合并其他心脏病(例如心衰、房颤及瓣膜病)时的管理方法。Aboyans教授认为,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常伴有其他心脏疾病,但没有太多具体证据提示该如何管理合并疾病,而本次更新提出的建议主要是基于专家意见。
修订的一些要点
一、外周动脉疾病(PADs):
1.“血管疾病治疗团队”指多学科管理。
2.最佳治疗策略: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相结合,改善预后。
二、颈动脉疾病:
1.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疾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2.对于接受CABG的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再血管化治疗并不是必须的。
三、下肢动脉疾病(LEAD)
1.隐匿性LEAD是无症状性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2.跛行的现代化治疗:即使进行了再血管化治疗,仍需要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并在医师监督下接受运动康复治疗。在此背景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改善步行距离的获益仍不确定。
3.慢性严重肢体缺血(CLTI):是下肢动脉疾病(LEAD)最严重的类型。除缺血外,还应对患肢的伤口及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对截肢风险进行分级(新Wlfl分类)。TASC分类从指南中去除。
4.PADs患者除易伴发冠心病外,还常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衰、房颤等)。
新增加的抗血小板治疗章节的要点
颈动脉疾病
(1)对于所有症状性颈动脉疾病患者,推荐长期单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SAPT)(IA)
(2)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推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DAPT)治疗至少一个月(IB)
(3)对于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50%的无症状患者,出血风险低的情况下应考虑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通常是低剂量阿司匹林)(IIaC)
下肢动脉疾病(LEAD)
(1)症状性PAD患者推荐长期单抗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IA)
(2)所有血运重建患者均推荐长期单抗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IC)
(3)腹股沟以下旁路术后推荐单抗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IA)
(4)对于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可优先考虑氯吡格雷,而不是阿司匹林(IIbB)
(5)腹股沟以下支架置入术后推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双抗治疗至少1个月(IIaC)
(6)膝下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可考虑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双抗治疗(IIbB)
(7)由于缺乏确切疗效证据,不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无症状LEAD不常规推荐抗血小板治疗(IIIA)
中国专家指出,2017ESC外周动脉疾病诊疗指南首次明确提出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外周动脉血管疾病中的详细使用策略,原则上与我们中国临床上常用策略基本一致,即:①无症状(无心、脑血管风险)的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无需抗血小板治疗;②无症状(有心、脑血管风险)或有症状性的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开始启用抗血小板药物;③非手术干预的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建议长期氯吡格雷单抗优于阿司匹林;④手术干预的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建议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