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与处理策略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4-10 18:09浏览:

 急性胸痛可危及患者生命,首次医疗接触时,鉴别出急性致命性胸痛尤为重要。本文从急性胸痛分类、临床分析方法、临床评估及诊疗流程全面解析急性胸痛患者临床应对策略。
 
  一、急性胸痛分类
 
  胸痛是指位于胸前区的不适感,包括闷痛、针刺痛、烧灼、紧缩、压榨感等,有时可放射至面颊及下颌部、咽颈部、肩部、后背部、上肢或上腹部,表现为酸胀、麻木或沉重感等。
 
  1.致命性胸痛
 
  (1)心源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心脏压塞、心脏挤压伤。
 
  (2)非心源性:急性肺栓塞、张力性气胸。
 
  2.非致命性胸痛
 
  (1)心源性: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心肌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
 
  (2)非心源性:胸壁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理精神源性、其他。
 
  二、急性胸痛临床分析方法
 
  1.病史及体格检查
 
  包括胸痛部位、放射痛的性质和范围,时间(发作和持续)、诱因、加重和缓解因素、规律性、伴随症状和体征(压痛、触痛、红肿、皮疹),与活动、呼吸的关系,既往史和已做的处理。
 
  2.辅助检查
 
  包括:①实验室检查:生化指标、心梗标志物等;②心电图;③胸片;④影像学检查:冠脉造影、心脏B超、CT等。
 
  三、胸痛的临床评估
 
  面对以胸痛为主诉的患者,首要任务是快速查看患者生命体征,简要收集临床病史,判别是否存在危险性或具有潜在危险性,需强调,临床中每一例胸痛患者,均需优先排查致命性胸痛。同时,我国地区的研究资料显示,急诊的胸痛患者中,ACS高居致命性胸痛病因的首位。急性肺栓塞与主动脉夹层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临床中容易漏诊及误诊。因此,应全面掌握这三类急性胸痛,并快速鉴别。
 
  1.ACS
 
  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l)、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后两类统称为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
 
  (1)症状
 
  典型的心绞痛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性、紧缩感、憋闷或烧灼感等,可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腹部、肩部或左前臂,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诱发因素包括劳累、运动、饱餐、寒冷、情绪激动等。
 
  UA胸痛诱因与性质同前,但患者活动耐量下降或在静息下发作,胸痛持续时间延长、程度加重、发作频率增加,硝酸甘油无法有效缓解。
 
  (2)心电图
 
  心电图是早期快速识别ACS的重要工具,标准18导联心电图有助于识别心肌缺血部位。
 
  ①STEMI:除V2、V3导联外,2个或以上连续导联J点后的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mV;V2、V3导联ST段:女性抬高≥0.15mV,≥40岁男性抬高≥0.2mV,<40岁男性抬高≥0.25mV,可考虑诊断STEMI。
 
  ②NSTE-ACS:同基线心电图比较,至少2个相邻导联ST段压低≥0.1mV或者T波改变,并呈动态变化;原心电图T波倒置在症状发作时"伪正常化"也具有诊断意义。
 
  ③变异型心绞痛:一过性的ST段抬高;aVR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mV,提示左主干或三支血管病变;初始心电图正常,不能除外NSTE-ACS,如胸痛持续不缓解时,需每间隔5~10min复查1次心电图。
 
  (3)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是鉴别和诊断ACS的重要检测方式。其中,肌钙蛋白(cTn)的2种亚型cTnl或cTnT是首选的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判断心肌坏死也有较好的特异性。但应注意,临床实践中不能因等待患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而延误早期治疗。
 
  2.主动脉夹层
 
  (1)定义: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
 
  (2)症状:向背部放射的严重撕裂样疼痛,伴有呼吸困难或晕厥。
 
  (3)危险因素:老年、动脉粥样硬化、长期高血压、马凡综合征、结缔组织病、Turner综合征。
 
  (4)超声心动图:可发现漂动的内膜片以及主动脉瓣反流。
 
  (5)主动脉CTA: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其敏感性达90%以上,特异性接近100%。
 
  (6)CTA断层扫描:可观察到夹层隔膜将主动脉分割为真假两腔,重建图像可提供主动脉全程的二维和三维图像。
 
  (5)预后:极差,有研究指出StanfordA型夹层中,5%的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高达36%。
 
  3.肺栓塞
 
  (1)症状:最常见的征象是呼吸频率突然增加、胸痛、乏力、呼吸困难、晕厥、咯血和(或)心脏骤停。
 
  (2)危险因素:老年、长期卧床或不活动、近期外科手术、恶性肿瘤、妊娠、创伤、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
 
  (3)生化检查:检测D-二聚体在低危患者中有意义。
 
  (4)心电图:V1~V4导联及Ⅱ、Ⅲ、aVF导联的T波改变及ST段异常;部分患者可有SⅠTⅢQⅢ征(Ⅰ导联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及T波倒置);其他心电图改变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电轴右偏等右心室负荷增加的表现。
 
  (5)胸片:肺不张、肺间质病变或胸膜渗出或正常。
 
  (6)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可见肺动脉内部分充盈缺损、附壁血栓、轨道征和肺动脉完全闭塞。
 
  (7)肺动脉造影:临床诊断金标准。
 
  4.其他非致命性胸痛
 
  急诊胸痛患者中大部分为非致命性胸痛,包括各种心源性胸痛和非心源性胸痛。此类患者,胸痛表现多样化,包括胸痛部位多变不固定、疼痛性质无特异性、持续时间或长或短。
 
  诱发及加重的因素可能与进食、饮水、呼吸运动、外伤等相关,或随体位变换、躯体特定动作而变化。在排查致命性胸痛后,需依据患者的具体病史及临床表现特点,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