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老年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5 08:40浏览:

老年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老年人发作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冠心病、心肌梗死、缺氧血症、低血钾症、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其他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伴有心房扩大者、洋地黄或其他药物毒性反应、感染、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亦可见于无任何病因,或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饮酒诱发。

  (二)发病机制

  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大多为折返。少数属异常自律性或后除极继发激动。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与邻近心房肌间、心房内、房室结内、或房室间(经旁束)。室性心动过速时折返环大多位于心室。束支折返少见。房室交接处快径与慢径路间电生理差别,前者传导速度快、不应期长,而后者传导速度慢、不应期短,为二者间环行运动或折返的基础。环行预定方向以自慢径下传、快径逆传(慢-快型)多见,反之(快-慢型)少见。

【症状】

  1.心率快,多在160~220次/min,节律规则。

  2.心悸或胸内有强烈的心跳感。

  3.多尿、出汗、呼吸困难。

  4.持续时间长可导致严重循环障碍,引起心绞痛及ST段明显压低、头昏、晕厥,甚至心衰、休克。

  5.突然发作又突然停止,在发作停止时,由于恢复窦性心律间歇太长,偶有发生昏厥者。

  6.刺激迷走神经末梢,可使50%~80% PSVT突然中止。

  7.心音绝对规则一致,颈静脉不出现炮波。脉搏细速,血压可下降。

  近年来,由于心脏电生理学的研究进展,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及分型,有一些新的认识。一般根据其发生部位及机制的不同分为六型,现将各型心电图特征列于表1,以资鉴别。若体表心电图P波不清者,可做食管导联心电图。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首先应注意消除引起房早的因素,诸如精神情绪波动、工作劳累、吸烟、饮酒等。当出现频繁的房早时应积极治疗。可先试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或阿替洛尔等,若无效可顺序选用维拉帕米、硫氮卓酮、普罗帕酮、胺碘酮或奎尼丁等。洋地黄对有心功能不全或心脏增大的病例常有效,但应除外洋地黄中毒所致的房早。对于难治性反复发作PSVT亦可考虑联合用药预防复发。

【检查】

  由甲亢引起心动过速,T3、T4可异常。

  1.心电图示 连续3个以上迅速出现QRS波,频率160~220次/min。R-R间距相等。

  2.动态心电图 24h心率变化,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定性和定量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鉴别】

  临床上需与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并发症】

  心动过速频率超过200次/min,可引起心、脑器官供血不足、血压下降、晕厥、抽搐发作(阿斯缩合征),以及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