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25 08:26浏览:
次
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老年人室性过早搏动,老年人室性期外收缩,老年室性早搏)
(一)发病原因
老年人的室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急性心梗、不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多由于心肌炎症、缺血、缺氧、压力负荷和容量负荷过重等,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和化学性刺激而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另外,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一氧化碳中毒、洋地黄中毒、电击等可以引发室性期前收缩。也有一些老年人的室性心律失常未必都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也可以无器质性心脏病。
(二)发病机制
1.折返机制 折返是指冲动在激动某一节段心肌组织后返回,再一次激动该节段组织。折返的形成必须具有折返环、传导途径的一部分存在单向阻滞、另一部分传导速度缓慢3个条件。与折返有关的室性期前收缩通常比较稳定,联律间期固定。室性心律失常多由折返机制所致,分为大折返及微折返。缺血心肌组织引起的折返属于大折返。心肌坏死后形成的大块瘢痕组织,本身无电活动及传导能力。但瘢痕组织周围与缺血心肌形成复杂交织,致使传导缓慢和不应期离散,激动可环绕瘢痕组织运动而形成的环形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微折返是心室内最常见的折返。
2.触发活动 触发活动(tiggered activity)产生于心肌纤维的后除极,这种后除极可以发生在复极时(早期后除极),也可以发生在复极完成之后(晚期后除极)。早期后除极发生在复极过程中,晚期后除极发生在复极完成或接近完成后。
(1)早期后除极:心肌动作电位在0极上升之后,尚未完全复极之时,即在平台相或第3相,膜电位振荡达到阈电位,触发另一动作电位即为早期后除极。
(2)晚期后除极:晚期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3相复极完成之后,其最大舒张期电位恢复接近正常值之间,是一种膜电位的振荡。当振幅达到阈电位时则产生动作电位,即所谓触发活动。如膜电位振荡不达阈电位,表现为阈下后除极,触发活动便终止。现已证实,触发活动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自律性增强 自律性是由舒张期除极、速率、阈电位和最大舒张期电位三者决定。包括正常自律性增强和异常自律性增强。
1.临床表现
(1)症状:在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可以有症状,无症状及不典型症状。
①典型症状:心悸、心脏“偷停”感和颈部搏动。频发的室早呈二联律者可发生晕厥。因为室早的心搏量不足而导致心排出量减少。室早发作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心绞痛与低血压。
②无症状:病人无不适感,仅在体检或常规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中发现。这类病人所占比例较多。
③不典型症状:病人可有心前区不适感,安静时明显,活动后反而无症状。
(2)体征:
①听诊可发现正常搏动后的期前收缩以及随后的间歇。期前收缩时心室充盈量的减少致第一心音增强,心搏量降低使第二心音减弱,甚至消失。桡动脉触诊可发现长的间歇,因期前收缩本身的脉搏小,往往触不到。
②基础心脏病的体征,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者,心脏原有杂音等。
2.分类
(1)根据期前收缩的形态分类:
①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期前收缩的配对时间固定而且QRS波形态一致,系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②室性并行心律:期前收缩的配对时间不固定而QRS波形态一致,最长的配对间期和最短的配对间期之间呈公倍数,可能为室性并行心律,可以有心室融合波。
③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期前收缩的配对时间不等及QRS波波形不一致,其QRS-T形态有3种或3种以上的形状者为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如呈2种形状者,称双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同时,室性期前收缩的配对间期不固定。
④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期前收缩的配对时间固定而QRS波形态不一致,为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
(2)根据配对时间分类:RonT型室性期前收缩:这类期前收缩发生较早,其R波落在T波上。由于该室性期前收缩出现在心室的易损期,极易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预后严重,应予以重视。此外还有特早型室性期前收缩、配对时间递增型室性期前收缩、配对时间递减型室性期前收缩、配对时间交替型室性期前收缩。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对室性期前收缩做出诊断。对于无症状但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尤其不容忽视,及时地反复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并采取预防治疗措施。
血液检查,血钾偏低。
室性期前收缩的典型心电图特征:
室性期前收缩是发生于心室肌或浦肯野纤维的提前去极化。通常室性期前收缩可导致宽QRS综合波伴对称性的T波改变。室性期前收缩不逆传,因此不出现明显的P波。然而窦性节律不中断,表现为房室分离。由于同一原因。室性期前收缩不引起心房和窦房结去除化,故室性期前收缩出现完全代偿间歇。主要表现为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②提前的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③多数代偿间歇完全;④如果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高位希浦氏系统,QRS波不增宽。类似于窦性节律时的QRS波;⑤某些病人可表现为间歇性束支阻滞或预激综合征图形(图1)。
1.动态心电图 常规12导联心电图仅记录1~2min,因此对室性期前收缩的检出率低。目前,大多数临床研究至少需24h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室性期前收缩的检出作比较准确的定量。不少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只是间断发生,出现的次数不多。临床上表现有反复心悸、晕厥的患者,通过较长时间的心电监测或电话传输心电图,才能发现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2.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时机体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有助于显示室性期前收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和反复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常在运动中诱发,因此,运动试验已成为检测心律失常的常规方法,但老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