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25 07:32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多见于老年人、尿毒症、糖尿病、严重动脉硬化的患者。
(二)发病机制
1.生理和技术因素 直接测量上肢血压和同时测量主动脉的血压明显不同。肘部和腕部的收缩压较高而舒张压较低。这种由近端至远端进行性变化与波反射强度和时程有关。这种差异会因运动和硝酸甘油、硝普钠引起血管舒张而增大,年龄和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硬化会缩小这种差异。血液由大动脉进入小动脉平均压降低。非直接测量指端血压明显低于肱动脉和桡动脉。将传感器连接于盛有液体的插管,顶端置入动脉管壁测量血压准确性的标准方法,但一些技术细节限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如:传感器的标准直径、传感器相对于心脏的准确位置,整个监控系统反映频率的充分性和插管的开放情况。
柯氏法是临床中间接测量血压的标准方法,在测量血压时要注意一下技术细节:袖带的长度;系缚手臂的位置;压力计的刻度;气囊释放的速度以及舒张压的判定标准。许多研究者发现袖带测压会高估血压值。SBP、DBP分别高出约5mmHg和5~10mmHg。DBP的偏差与血压水平和年龄无关。
2.收缩性/舒张性假性高血压形成的病理生理 是由于肱动脉内膜增厚、硬化,偶尔是包裹性纤维化,造成动脉壁“严重的紧扣性压力”,引起相关的听诊读数错误。
3.舒张性假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是由于袖带压力还未达到动脉内舒张压时,柯氏音提前消失。这是由于柯氏音的产生和动脉壁“松弛摆动”有关,如果动脉壁硬度增加会减少机械刺激引起的这种摆动,那么袖带放气时,在较高的压
力下动脉壁摆动即会中止,从而造成听诊在舒张压高于动脉内舒张压。
4.袖带充气高血压的发生原理 在狗和人的实验中压迫下肢可引起血压升高,这种现象是由神经介导的与等长运动引起的血压反应不同。这种现象只在少数人中出现。
假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是指用普通袖带测压所测血压值高于经静脉穿刺直接测得的血压值。在临床上分为三种临床类型:
1.收缩期/舒张期假性高血压 在一项模拟动脉的血压听诊研究中,Sacks等发现于动脉壁“严重的紧扣性压力”相关的听诊读数错误。动脉壁增厚1倍会造成约32mmHg的血压测量错误,已得到了试验模型的确定。
2.舒张期假性高血压 通常认为的舒张压听诊标准是柯氏音消失,在舒张期假性高血压中袖带压力还未达到动脉内舒张压时,柯氏音就提前消失。假性高血压在老年高血压病人中常见,特别是与那些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是相吻合的,这些病人的动脉顺应性降低。
3.袖带充气高血压 在狗和人的试验中压迫下肢可引起血压升高。这种现象是由神经介导的与等长运动引起的血压反应不同。在袖带充气时血压上升,定义为假性高血压的一种,因其有相似的生理基础。这种现象只在少数病人中出现但机制不明。
1.临床诊断思路 假性高血压多见于老年、尿毒症、糖尿病、严重动脉硬化的患者,当高血压患者出现降压药物治疗无效、及长期高血压或严重高血压而缺乏靶器官损害时,要高度怀疑假性高血压。
2.诊断标准 多数作者发现,柯氏法袖带测量的收缩压比动脉内直接测得的收缩压低5mmHg,而舒张压则高5~10mmHg。根据上述情况,建议诊断收缩期假性高血压的标准为袖带测比直接动脉内测的收缩压高10mmHg,而诊断舒张期假性高血压的标准则为袖带测比动脉内测的舒张压高15mmHg。
假性高血压多见老年、尿毒症、糖尿病、严重动脉硬化的患者,当高血压患者出现降压药物治疗无效及长期高血压或怀疑严重高血压而缺乏靶器官损害时,要警惕假性高血压的可能,应进一步进行相关的检查,以便早期确诊。
1.Osler手法 袖带法测压时,当袖带测压超过患者收缩压时,如能清楚扪到患者桡动脉或肱动脉,则为Osler手法阳性,反之为阴性。
Messerli报道另一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其用袖带测量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经动脉测压(SBP+15.8mmHg,DBP+16.4mmHg),这与Osler手法阴性的患者不同(SBP-3.0mmHg,DBP+5.3mmHg)。65%sler手法阳性的患者袖带舒张压比经动脉测压高10mmHg。因此,提出0sler手法对于检测假性高血压有重要作用。但是近来有多个研究指出,Osler征阳性在老年人中相当常见,且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Osler手法不是一个有效的检测的方法。
2.自动次声血压探测仪 国外有报道,能较好的反映动脉内血压。
3.直接测压法 采用导管插入动脉内直接测量动脉血压,这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不适合日常医疗工作和临床试验,但却是诊断假性高血压得金指标。目前导管顶端有一个很小的探头,可以直接插入肱动脉进行测量。
4.血管造影示前臂动脉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