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24 11:20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正常情况下,足背的交通静脉血流自深静脉流向浅静脉,而其余下肢部分是自浅静脉流向深静脉。下肢静脉高压和瓣膜结构不良是引起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主要原因。虽然交通静脉为数较多,但往往只有3~5支存在瓣膜关闭不全,此时血流自深静脉流向浅静脉。交通静脉血液反流,对下肢皮肤营养性改变有重要意义。约有2/3的溃疡病人存在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二)发病机制
当浅静脉(大隐静脉)的瓣膜功能不全发生倒流性病变,而深静脉和交通静脉功能正常时,在浅静脉中向远侧倒流的血液,可经正常功能的交通静脉流入深静脉,使深静脉因血流量的增加而发生扩张和扭曲,终于引起深静脉中的瓣膜关闭不全,酿成深静脉倒流性病变;当深静脉倒流性病变不断加剧,特别是累及腘静脉甚至小腿深静脉后,可进而使交通静脉扩张并破坏其中的瓣膜,同样造成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最后引起内踝部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
绝大多数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同时伴有下肢深、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病人可有深、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相应表现,同时下肢皮肤营养性改变如皮肤萎缩、脱屑、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难愈性溃疡等常较严重。
根据临床表现较难诊断,主要依据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下肢静脉造影等确定诊断。
容积描记和下肢静脉造影可发现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但准确性不高。目前较多采用的是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是定位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最准确的检查手段。检查于手术前1天进行,病人取站立位,如发现交通静脉反流>0.3~0.5s即可确诊并用记号笔标记。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本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均存在下肢静脉血流郁滞,症状和体征十分相似,特别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较长的患者,发病时情况已记忆不清,深静脉血栓又已再通,更易混淆。但仍有许多方面可资鉴别。
(二)下肢动脉静脉瘘 下支动静脉瘘也存在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及溃疡,故亦需与本病鉴别。如为创伤所引起,则有外伤史,常有刀伤、子弹穿透伤、锐器刺伤等病史,局部可扪及持续性血管震颤,听诊时有持续性血管杂音;如为先天性,则自幼年即发现,肢体可增长增粗,皮温明显升高,也可扪及震颤及听到血管杂音,鉴别诊断一般並不困难,必要时作下肢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三)淋巴水肿 某些肥胖病人患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浅静脉曲张可不明显,这些病人尚需与淋巴水肿鉴别。淋巴水肿存在下肢肿胀,但无色素沉着和溃疡发生,皮肤常增厚,小腿、踝部、足背部肿胀最甚,而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肿胀以小腿为主,踝部、足背部罕有肿胀。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静脉血液郁滞主要在小腿不明显。淋巴水肿眩要发生在皮下,踝部、足背部其它软组织较少,故肿瘤明显。必要时作下行性静脉造影。淋巴水肿患者无静脉逆
( 四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 本病可有下肢浅静脉曲张及肢体肿胀,故也需与本病鉴别。Kilppel-Trenaunay综合征为先天性血管畸形,有浅静脉曲张,肢体增长,皮肤血管瘤一组三联征。常有皮温增高,病变除累及小腿、大腿外,常可累及臀部。上行性静脉造影可显示静脉畸形,多数为腘静脉或股静脉先天闭锁。鉴别诊断也不难。
(五)单纯的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根据下行性静脉造影可鉴别单纯的大隐静脉膜关闭与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常合并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和深、浅静脉穿通支瓣膜关闭不全。二者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极难区分。某些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因小腿肌泵的代偿作用,帮助下肢静脉血回流,下肢也无肿胀,通过大量静脉造影发现,过去诊断为单纯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约有66%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因此我们认为二者可有为同一疾病,只不过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或病变程度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