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10:58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来自椎管后方的暴力、骨折、生长过快的肿瘤压迫,可致本病发生。

  (二)发病机制

  1.外伤 主要是来自后方的暴力,引起椎板骨折,继之压迫硬膜囊再作用至脊髓后动脉处,使之血供受阻,一般多为一侧,罕有双侧同时受累者。

  2.肿瘤 来自椎板处或椎管后方的肿瘤,如生长过快、向前侵及脊髓后动脉时,亦可引起血供受阻。

  3.其他 包括蛛网膜下隙的粘连束带、椎管内寄生虫包囊、外伤性血肿以及血管本身疾患等,均可波及脊髓后动脉支。

【症状】

  脊髓后动脉如果完全闭塞,主要引起同侧后角、后索软化体征,表现为:

  1.感觉障碍 以深感觉受累最多,平面愈高,症状愈明显,主要症状有:

  (1)深感觉障碍:严重的震颤觉、位置觉及关节运动觉等深感觉可以完全消失。

  (2)浅感觉障碍:可出现节段性浅感觉分离,即触觉存在而痛觉消失。

  (3)其他症状:包括感觉性共济失调等均可同时出现。

  2.运动 一般多无影响,主要是由于锥体束的血供来自脊髓前动脉及动脉环之故,单纯的脊髓后动脉受累一般影响不大。

  3.反射改变 损伤段以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在缺乏选择性动脉造影情况下一般难以确诊,有经验的医师也只能依据病因及临床症状特点推断本病。因此,有手术适应证者,可在手术减压的同时以及对术后疗效的观察加以确诊。

【饮食保健】

a

【护理】

  无相关资料。

【治疗】

  (一)治疗

  1.病例选择 凡有进行性感觉障碍,经神经系统全面检查可除外脊髓后角原发性病变者,均应及早施术。

  2.施术要领 主要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尽力消除硬膜囊致压物,以恢复硬膜囊张力及波动为基本要求。一般勿需切开硬膜探查脊髓后动脉情况,以防引起意外。

  对无手术禁忌证者应争取及早手术探查及减压。

  (二)预后

  及早手要探查及减压,临床恢复比较满意。

【检查】

  X线、CT、MRI检查可排除骨折及占位性病变。

【鉴别】

  主要与波及后角的原发性脊髓疾患及局部占位性病变等相鉴别。事实上,后者亦属引起本病的原因之一。因此,从治疗的角度考虑,意义不大。

【并发症】

  可出现感染性共济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