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10:56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

  感染性者多见于急性感染、分娩、盆腔或腹腔手术后,非感染性者则由于血液淤滞所致,且多见于小腿后部静脉。

  (二)发病机制

  由各种原因所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黏度和血小板增加,血液凝固性增高。当血管受到轻微损伤时,可促使血小板黏附于局部形成血栓,接着纤维蛋白沉着使血栓增大,导致管腔闭塞。甚至波及附近或远离的静脉。

【症状】

  根据血栓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浅静脉血栓形成 常累及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属支,多发生于静脉曲张的基础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见浅静脉有一发红、低热的索状物,有触痛,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另外,迁徙性浅静脉血栓形成往往是癌症的一个提示性症状。

  2.深静脉血栓形成 按其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2种。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小腿部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在手术后第2周发生。左侧下肢最常见。特征性表现为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感严重抽痛,且足背屈时更甚,全身症状不显著。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发生疼痛。还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粗5cm以上。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但多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起病急骤,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有难以耐受的大腿内侧疼痛和沿静脉特别是股三角区的显著压痛。全身症状不重。

  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侵犯主干静脉,同时能产生静脉周围炎,影响邻近淋巴管或引起动脉痉挛,所以症状和体征较重。另外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有时可为本病首发症状。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1.浅静脉血栓形成 与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很难鉴别,并且临床上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疾患多为血栓性静脉炎而非静脉血栓形成,故对该类疾患的诊断一般均为血栓性静脉炎。

  2.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依据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腓肠肌周径增大和Homan征阳性等可确诊。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依据下肢肿胀、疼痛和股三角区压痛、皮温降低、颜色改变和浅静脉曲张即可诊断。

【饮食保健】

  一、静脉血栓形成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凝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它能扩张血管,具有降压和促进胆固醇排泄的作用。

  二、静脉血栓形成吃哪些对身体好?

  1、给予高维生素(芹菜、韭菜、粗粮、豆类)、高蛋白(肉类、鱼类、乳制品类)、高热量(牛奶、蛋糕、鸡蛋、甜食)、低脂(禁用肥肉、蛋黄、脑)饮食。

  2、提供流质或半流质清淡的饮食,防止过硬、过咸、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和刺激口腔粘膜。

  3、宜喝热牛奶或听轻音乐,使大脑放松,促进睡眠。

  三、静脉血栓形成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食辛甘肥腻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病情。

  2、睡前避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护理】

  不经治疗预后不佳,继发感染后果严重。

【治疗】

  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后,若局限于小腿静脉内,血栓可渐渐机化,血流再通,多数不遗留症状,少数向上蔓延至股静脉或髂股静脉,因此过程常为渐进,不易及时诊断,最终发展成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肢体肿胀不易消退。因深静脉瓣膜在血栓形成及炎症过程中受到破坏,即使血流再通,重力作用产生的静水压力,使组织内纤维素积聚,脂肪结缔组织硬化,皮肤产生淤滞性皮炎的改变,甚至发生静脉淤滞性溃疡,造成肢体一定程度的病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易于脱落。若栓子大,栓塞于左右肺动脉主干,可造成大片肺栓塞,这常是猝死的原因之一。因此,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十分重要。

  对年老、肥胖及既往有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尤应注意加强预防。鼓励骨折、外伤及术后患者主动活动肢体,行深呼吸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盆腔及下肢手术时,操作应轻柔,避免损伤血管,术后穿着弹力袜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对手术的患者,为对抗术后可能发生的血液高凝状态,可使用肝素或右旋糖酐以降低血小板的活动。深静脉血栓形成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可减轻疼痛,促使局部炎症消退。为防止血栓蔓延,应用肝素及香豆素类药物进行抗凝治疗。为防止血栓引起静脉功能不会,在发病早期就应开始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链激酶和尿激酶。

  为预防肺栓塞,髂静脉血栓形成后48小时内可行静脉血栓取除术。对病程稍长,血栓不易取除而又有肺栓塞危险者,可在下腔静脉腔内或腔外安置滤栓装置以防止发生肺栓塞。

【检查】

  组织病理:大静脉的新鲜血栓通常是混合性的,血栓的长度一般是到一个血管的有效分支处就中止。在血栓形成后,可发生血栓溶解,同时有成纤维细胞侵入,形成新的肉芽组织,进一步机化及形成新血管和出现再通。若是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则病变静脉就成为硬化性的索状损害。

【鉴别】

  1.浅静脉血栓形成 与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很难鉴别,并且临床上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疾患多为血栓性静脉炎而非静脉血栓形成,故对该类疾患的诊断一般均为血栓性静脉炎。

  2.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与腓肠肌受累的其他疾病如局部软组织感染等进行鉴别。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可表现有单侧性下肢水肿,应当与淋巴水肿及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进行分析鉴别。

【并发症】

  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