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异常加速,非阵发性慢性窦性心动过速,特发性)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10:33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窦房结本身异常 认为只有在窦房结本身存在异常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自律性异常增强,而正常窦房结不会有自律性功能紊乱。

  2.右房心动过速 有人认为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并不是窦性心律,而是非常接近窦房结的心房处的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在心电图上所产生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形态可以非常相似,但用电生理检查方法迄今尚不能将两者区分开。

  (二)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清楚,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学说:

  1.自主神经介导的自律性调节功能异常 由于交感神经张力过高或迷走神经张力过低,使得心率在外界环境改变时不能做出正常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主要与自主神经对窦房结节律的调节异常有关,少数伴有窦房结固有心率异常。Sgarbossa等通过24h动态心电图分析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病人的心率变异性,认为其心率变异性的高低,与迷走神经张力高低成正比,与交感神经张力高低成反比,与正常对照者比较表明,其心率变异性显著减少,反映迷走神经张力异常降低,支持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所介导的观点。

  2.窦房结自律性增高 研究证实,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与原发性窦房结异常有关(只有窦房结本身异常,才可能有自律性异常增高,而正常的窦房结不会有自律性功能紊乱),以固有心率增快为特征,心脏迷走神经反射传出下降,β肾上腺能的敏感性增高。

  3.右房心动过速 有人认为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并不是窦性心律,而是起源于非常接近窦房结的心房处的房性心动过速,在心电图P 波的形态与窦性P波形态非常相似,目前认为就狭义标准而言,即使是非常贴近窦房结的异位房性心动过速,不能归入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然而,因为目前即使用心内的电生理检查方法,也不一定能将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与右房心动过速加以鉴别。因此,不能不认为,在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中,可能存在着部分有右房心动过速。

【症状】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在年轻人较多见,多数年龄为20~35岁。就医时追述年龄较大患者的病史时可发现其症状初发年龄较轻。年轻女性约占发病总数的90%。

  临床症状程度可不一,有的仅偶有心悸感,有的则表现为慢性长期持续的心动过速。病史中最多见的症状是心悸,其次可有胸闷、乏力、头晕等,许多患者呈现精神紧张症状,症状多而杂,与心动过速的严重程度不符。有的患者症状呈间歇性,有的为长期持续性,病程为1~11年。可因服用β受体阻滞药引起低血压而发生晕厥。运动耐受试验可见轻度运动即引起过度的心率反应。有人报告少数中晚期患者可因长期心动过速而引起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等,而出现相应的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症状。此外,由于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β受体阻滞药等药物而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四肢无力等。

  窦性心动过速是本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1.休息时或轻微活动时的心率大于100次/min。

  2.24h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明显增高,心率于白昼异常增高,夜间相对降低,部分患者心率可降至正常范围。

  3.短时间的运动(5min走路或平板运动试验) 心率出现不相称的增加,平均心率可达140次/min。

  4.卧位时心率相对较低,为60~135次/min;直立时心率明显增高,为90~160次/min。

  5.心动过速可表现为间歇性、持续性或持续无休止性。

  6.在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时,心率常可持续性增高到160~220次/min,损害心功能。

  7.对β受体阻滞药或钙离子拮抗药治疗反应差。

  本症大多数患者除窦性心动过速外,经体查、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各项心血管系统检查证实心脏常无其他原发性器质性异常,亦无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其他疾病,且常无明确病因。少部分患者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但其心率变化与心脏疾病无明显关系。也有报告在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后,部分患者可发生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诊断标准迄今尚未统一,以下几点可作为诊断条件:

  1.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心室率>100次/min。

  2.心动过速时心电图P波形态为窦性。

  3.心动过速发作时有相应的症状。

  4.需排除引起明显窦性心动过速的其他病因,如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

  5.测定窦房结固有心率 用阿托品或β受体阻滞药将窦房结自主神经完全阻滞后,测定窦房结固有心率,使用不同剂量的异丙肾上腺素,评价对心率的影响及运动后心率的反应。许多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固有心率增快和对异丙肾上腺素敏感性异常增加,有助诊断。

【饮食保健】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酸枣仁粥:酸枣仁20克(炒黄研末),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粥,空腹食之。

  2.圆肉糯米粥:圆肉20克,糯米60克,白糖适量加水煮粥,空腹食之。

  3.莲子百合煨猪肉:莲子50克,鲜百合60克,瘦猪肉150克,同放入锅内加水,再加入葱、姜、盐、米酒、味精适量作调料。先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煨炖1小时即可,食莲子、百合、猪肉并饮汤。每日1--2次。

  4.白鸽参芪汤:白鸽1只,北芪30克,党参30克。将白鸽去毛及内脏,洗净,同北芪、党参一起放锅内煮汤,吃鸽肉饮汤。

  5.大枣炖猪心:猪心100克,大枣25克,同置碗内加水,文火炖2小时后调味食用。

  6.羊肉枸杞汤:羊肉60克,枸杞30克,黑豆30克,淮山药20克,红糖25克,水煎熟,喝汤吃羊肉。每日1次。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吃什么对身体好?

  1、 应多吃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萝卜、山楂、蘑菇等。

  2、 宜食清淡。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吃什么对身体不好?

  1、 忌食有刺激神经兴奋的食物,比如辛辣食物.咖啡和可乐等。

  2、忌食肥腻的食物。

  3、 忌烟酒。

  4、少吃甜食。

【护理】

【治疗】

  本症因原因不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办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酒,减少本症的诱发因素;起居有常,饮食适宜,勿过劳;适当锻炼,预防感冒。

【检查】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报道。

  1.心电图检查

  (1)心率>100次/min。

  (2)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为窦性。

  2.电生理检查 从理论上讲,在心动过速发作时,标测高位右心房或贴近窦房结可疑起搏点的起搏部位,可以确定兴奋起源点。但由于窦房结是一个解剖定位非特异性的弥漫性结构,与心房组织间并无十分明确的界限,而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与异位右房自律性心动过速对外来刺激的反应十分相似,所以两者的区分很困难。

【鉴别】

  1.窦性心动过速 通常的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在100~150次/min,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心室率通常不超过100次/min。对β受体阻滞药治疗反应好。一般情况下窦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容易明确。

  2.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率在140~250次/min,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可有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诱发或终止发作,程控刺激可诱发和终止发作。

  3.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率在100~140次/min,大多在120次/min左右,P′波形态与窦性P波相同或相似,呈阵发性发作突发突止,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及终止心动过速。程控刺激可诱发和终止其发作。

  4.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与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很困难。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频率逐渐加快(“预热”或“温醒”现象),3~5个心动周期后心率逐渐加快后稳定于一定水平(心率固定),终止前逐渐减速。终止时有较长的代偿间歇。而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在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逐渐增高;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逐渐下降,动态心电图示心率快、昼夜变化大。

【并发症】

  少数中晚期患者可因长期心动过速而引起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