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08-16 08:55浏览:
次
成年人几乎100%都发生过心脏早搏,症状表现为心脏忽然明显加速、杂乱不规律。医师指出,更年期前女性发生心脏早搏一般是受精神影响,心脏并没有实质性病变。信息时报记者 徐姗 通讯员 梁剑芳
小曹不到三十岁,属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这天,她躺在床上想睡觉,心脏忽然明显加快,“嘭嘭”不同平常地乱跳了好几下。虽然整个过程持续不到3秒,轻微有点医学常识的她立刻意识到心脏出了问题。她想,难道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年纪轻轻就患上了心脏病?她决定上医院做个心脏检查。
病情是不是正如小曹猜想,是心脏病的病症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周淑贤教授指出,小曹是典型的功能性早搏,心脏并没有实质病变,而情绪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导致身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发了心脏“早搏”。这类患者更加需要依赖精神调节来缓解病症,假如按照心脏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可能比“早搏”本身要严峻得多。
心乱跳不一定是“心有病”
周淑贤介绍,早搏是一种最常见的异位心律,它只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可能会发生早搏,而正常人也会因外在原因引发早搏。可以说,成年人几乎100%都发生过早搏。
根据心脏是否发生病变,早搏的原因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类。简朴地说,功能性早搏是其它因素(精神、疲惫、其它疾病用药)影响而产生的异常搏动,待引发原因一消除,早搏可自行消失;而器质性早搏则是心脏已有病变(如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这两种不同的早搏发生时间、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治疗
以调节情绪为主
由此可以看出,功能性早搏主要的表现在主观感觉方面,常由精神因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在生理层面并不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对于功能性“早搏”,如果自觉症状不明显,仅仅是在心电图上有表现,就没与必要进行药物治疗,应该着重对生活方式和规律的调整,比如少喝浓茶、咖啡,不要吸烟、饮酒、熬夜,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另外,要保持情绪稳定,摆正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因为情绪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是引起功能性“早搏”的主要诱因。
如果自觉症状明显,早搏情况发生频繁,对工作生活造成影响,让自己情绪不安,则要寻求医生的帮助,在指导下适当用药以缓解症状。可以服用调解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情况严重的可以使用β阻滞剂类药物抗心律失常,或是进行射频消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