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为监测西咪替丁的对人体各系统脏器的毒性反应的发生,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和血象,原有肝、肾疾病患者尤当如此。 ②突然停药后有反跳现象:突然停药,可能引起慢性消化性溃疡穿孔,估计为停用后回跳的高酸度所致。故完成治疗后尚需继续服...
1.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2.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最基本的药理学效应包括兴奋和抑制。 3.药理效应的选择性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
镇痛机制:痛觉向中枢传导过程中,痛觉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并释放Glu和SP,作用于相应受体而完成痛觉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引起疼痛。内源性阿片肽由特定的神经元释放后可激动感觉神经突触前、后膜上的阿片受体,通过G-蛋白偶联机制,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促进K+外流、...
怎样才算合理用药现尚缺一具体标准,对某一疾病也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由于药物的有限性,即品种有限及疗效有限,和疾病的无限性,即疾病种类无限及严重度无限,因此不能简单以疾病是否治愈作为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从理论上说合理用药是要求充分发挥药...
1.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2.补充机体所缺乏的各种物质。 3.影响神经递质或激素。 4.作用于特定靶点受体、酶、离子通道、载体、核酸、免疫系统和基因等。 5.非特异性作用药物作用主要与其理化性质有关,而不依赖于化学结构,并无特异性作用机制。...
1.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越...
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或阈浓度):出现疗效所需的最小剂量。 2.治疗量: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 3.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即 安全用药的极限)。 4.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
可待因在阿片中的含量约为0.5%~1%,口服后吸收快而完全,生物利用度为40%~70%,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又能通过胎盘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在 25% 左右。口服后约1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t1/2约为3~4小时,主要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约15%去甲基后代谢为吗...
米帕明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人服用镇静,抑郁病人服用精神振奋,情绪提高。 2、植物神经系统:M受体阻滞作用。 3、心血管系统:引起降压,心律失常,对心肌有奎尼丁样抑制作用。...
对有严重喘息症状者可给予较大剂量雾化吸入治疗,如应用沙丁胺醇2500g或异丙托溴铵500g,或沙丁胺醇1000g加异丙托溴铵250~500g通过小型喷雾吸入器给患者吸入治疗以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