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阿尔茨海默病的全程管理,这些方法协助你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1-07-14 09:17浏览: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以逐渐进展的记忆障碍、全面智能减退、个性改变以及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病情呈进行性加重,逐渐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作为一种持续进展性疾病,AD需要全程综合管理。

药物优化治疗

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认知、精神行为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照料者负担,延长入住养老院的时间等,是AD全程管理中最重要的手段。但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痴呆患者用药安全现状十分严峻,疗效与安全性平衡的药物优化治疗是AD全程管理中最重要的工具。在临床实际药物选择中需权衡获益和风险,选择疗效和安全性佳的药物。

靶向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AD实验治疗学尚处于基础研究及早期临床试验阶段。目前成功完成临床试验并被批准用于AD的临床治疗的药物包括:

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目前,长效可逆非竞争性ChEIs有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卡巴拉汀。多奈哌齐已经被超过90个国家批准用于轻度及中度AD的临床治疗;多奈哌齐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主要包括腹泻、恶心和呕吐等,也有失眠、疲劳以及尿失禁等,这也是胆碱能药物的普遍不良反应。

NMDA受体拮抗剂——2003年FDA批准盐酸美金刚适用于AD治疗,它对轻度到中度AD患者的疗效仍有争议,临床试验结果也不尽相同。2015欧洲指南推荐中重度AD患者使用ChEIs联合美金刚治疗优于ChEIs单药,证据强度存在差异,对于伴有行为症状的AD患者强烈推荐。

AD的病因可能不是单一机制造成的,寻找安全有效的AD治疗方案可能需要综合考虑,此外,其他因素如APOE4、应激、脑外伤和生活习惯等,都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因此AD需多靶点组合治疗。

非药物管理

AD的非药物疗法应该是一个纵向一体化的患者治疗方案,包括认知功能训练、情绪维持、心理干预、心理咨询、法律问题、环境干预、营养支持、行为处理、娱乐疗法、生活护理等多种治疗和干预。

人类大脑具有可塑性,能使人们学习并获得新的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且神经可塑性仍然可以发生在已经老化的大脑里,训练大脑有利于构建补偿神经回路和恢复失去的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认知,使用特定的方案对大脑进行训练不仅显示改进任务的执行本身,还可改进社会上相关的功能,如记电话号码等。

较新的认知疗法包括芳香疗法和多感觉刺激,触摸和按摩可以补充药物治疗,帮助患者减少或控制焦虑、激越行为和抑郁;与传统的口服治疗相比,皮肤贴剂在AD患者可能更有优势,这对患者和照顾者都是一种实体感觉的体验,可体现照顾者的关怀,促进痴呆患者和照顾者间的沟通。

认知训练包括记忆、注意、定向、思维、执行功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训练,典型的认知训练专注于特定领域的认知能力(如记忆力、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普遍的是日常功能的认知介导领域(例如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技能和行为障碍)也可有改善。此外,音乐疗法和运动康复也可改善认知和日常生活能力。

分阶段全程干预

AD分阶段干预措施很重要,如临床前期在于控制危险因素;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可接受认知疗法;轻度痴呆除认知疗法外,可加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中度痴呆患者还需照料者支持;重度痴呆患者可联合应用ChEI和盐酸美金刚,必要时加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终末期则需接受专业机构护理。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干预

建议定期进行认知功能检查,同时评估认知障碍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

危险因素干预——控制心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干预——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地进行社交活动,适当的有氧运动,均衡的健康饮食及充足的睡眠等;

认知干预——部分研究显示认知训练、认知刺激和认知康复可短期改善认知功能尤其是记忆功能,但长期效果尚不明确;

药物干预——迄今为止尚无证据证明抗痴呆药物能改善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降低痴呆转化的发生率。

AD患者的管理

根据不同的痴呆程度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干预方案。

轻-中度痴呆

建议至少每3个月进行1次认知功能评估;

积极系统治疗,预防、治疗躯体并发症,阻止或减缓病情进展,通过疾病宣教,提高依从性,提高疗效;

尽力保持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获得最大可能的个人满足和尊严;

改善患者一般状况,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合理安排生活,科学饮食,保证营养,适当锻炼,注意休息,预防外伤,防止走失;

记忆门诊和社区机构为患者和照护者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培训和教育。

推荐的其他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认知训练、现实定向疗法、多感官刺激、缅怀治疗、音乐治疗等,这些认知和社会心理干预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

重度痴呆

重度痴呆患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记忆和语言能力差和精神行为异常等问题,干预的方式着重于护理、营养支持、并发症的预防以及伴发精神行为异常的管理等。管理的目标主要为提高患者和照护者的生活质量,尽可能维持原有的生活功能。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定期随访,至少每3个月1次,监测和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精神行为、营养状况以及照护者的健康等;

积极给予照护支持,培训照料者,加强社区照护和支持能力,以延长患者居家生活的时间;

并发症的管理,如感染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营养不良等;

精神行为的管理以预防为主,积极查找和避免可能导致或加重精神行为的诱因,通过对患者和照料者的心理干预、照顾策略培训等非药物方式,减少和缓解精神行为异常,必要时才给予抗精神病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