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1-01-13 07:38浏览:
次
前两天,医院来了个两岁的幼儿患者,主要症状为:大便带血,为鲜血,家长对此很紧张。
医生问及其有无病史病史,家长也说小孩平时都挺好,吃饭玩耍都正常,就最近两天发现大便带血。
根据医生的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可能是幼年性息肉引起的出血。
果然,利用肛门镜给孩子检查,在进镜距肛门10cm就见到一直径约1.0cm的亚蒂息肉,表面充血明显,局部有糜烂,覆白苔,周围有白色卫星灶。
其余部位未见异常,医生予以切除。
病理回报示: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是引起儿童便血的常见原因。
医生发现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儿童,便血是主要就诊原因。
未成年中发现的都是单发,亚蒂或粗蒂,表面色红,多有糜烂,覆白苔,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90%)。男女比例1.5:1。直径1.0cm~3.0cm。
幼年性息肉是病理诊断,显微镜下息肉内为分化良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腺上皮分化成熟无异型增生,间质由大量肉芽组织构成,腺体呈不同程度的囊状扩张,贮有液体,故也称黏液性或潴留性息肉。
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90%以上发生在儿童,成人亦可发病。病因仍不明确。
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但在成人,特别是年龄低于40岁,发生便血的患者当中也可以碰到。
常见部位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表现与儿童幼年性息肉没太大差别。
在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中,幼年性息肉多与其他类型息肉同时存在,特别是腺瘤性息肉,而且位置并不局限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横结肠更多见。
当出现腹痛或便血的情况,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