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方剂 > 文章内容

一姜三异,岂不神乎?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2-03-15 10:15浏览:

 姜,不仅是厨房调味的宝贝,在中药的世界里,更有着神奇的药用价值。看似普通的一块姜,却浑身是宝,姜汁、姜皮,都可入药。只因炮制方法不同,又让姜的身价瞬间翻倍,不同炮制方法下的姜,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功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吧!

  生姜、干姜、炮姜,这三种中药都是姜科多年生植物姜的根茎,由于各自的性状不同,所以它们在临床上的用途也各不相同。实为一物三用。生姜含有水分,气重于味,辛散之力较强,偏于发表,走而不守;干姜水分全无,气走味存,辛散之力减弱,长于温中回阳、祛在里之寒邪,能守能走;炮姜专于摄血,为治中焦虚寒、脾不统血之要药,守而不走。

  生姜

  止呕、治感冒、止晕

  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性味辛、微温。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被誉为“呕家圣药”。可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喘咳、胀满、泄泻等。如用生姜、红糖熬制的姜汤可活血驱寒,就是防治风寒感冒的一剂良药。此外,生姜还能解半夏、南星、鱼蟹之毒,故半夏、南星多以姜制。

  干姜

  驱寒、止咳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系生姜挖出后洗净杂质切片晒干或微火烘干而成。性味辛、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善除里寒以温脾胃之阳,为温暖中焦之要药。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等症的治疗。如用于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理中丸,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干姜性偏温燥,阴虚火旺者应慎用,咽痛、咽干、大便秘结等热性者也不宜使用。)

  炮姜

  治疗腹痛、腹泻、止血

  又名黑姜,是用干姜砂烫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经炮制后辛燥之性减弱,药性变为苦,温。具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等功效。炮姜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对脾阳虚、脾不统血之出血症、产后血虚寒凝及虚寒性小腹疼痛、新久泄泻均为首选要药。如用于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并不建议擅自食用炮姜制作的偏方膳食。)

  附注:

  姜汁—止呕

  生姜汁辛温,辛散胃寒之力最强,具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本经逢原》:“生姜捣汁,则大走经络,与竹沥则去热痰,同半夏则治寒痰。”目前医院药店多不备此品,药用多在民间应用。

  姜皮—利水

  姜皮味辛,性凉,无毒,归脾、肺二经。具有行气消水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医林纂要》谓其:“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以皮达皮,辛则能行,故治水浮肿,去皮肤之风热。姜发汗,则姜皮止汗,且微寒也。”因此有“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的说法。冬季伤风感冒属于寒证,要用温热的生姜来散寒解表。若生姜不去皮,则凉性的生姜皮会影响生姜本身的温性,使得祛寒、解表的功效大大降低。因此,用生姜治疗感冒时,一定要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