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常见的跟腱断裂 劳心劳力到这个程度?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05-12 20:42浏览:

 不怕难治的病人,就怕不听话的病人。
尤其是像杨想这样“不会”听话的病人,真的不多见。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刘华教授为了他,煞费苦心。
刘华教授正在查看杨想患处情况
究竟是怎样“不会”听话的病人,常见的跟腱断裂,竟然让刘华教授前后为他做了5次手术才恢复健康?
8月30日,刘华教授接诊了一位特殊的病人,病人名叫杨想,今年26岁,陪同他前来的是他的父亲和表妹。在和杨想父子沟通时,刘华教授敏锐的发现两父子似乎智力都有点问题,只能转而向陪同二人前来的表妹杨小姐了解情况。
据杨小姐介绍,杨想在8月21日外出给母亲买药的途中出了车祸,右脚后跟当时流了很多血,但是由于父子二人的经济能力有限及智力障碍,一直没有主动去医治。直到近日活动受限,这才打电话给她求助。
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杨想伤口已经出现了高度感染,结合杨想的检查结果,刘华教授告诉他们,由于车祸外伤,杨想的右脚后跟跟腱已经断裂,加上高度感染,必须马上住院接受手术,否则会影响终身行走。
住院第二天,杨想接受了清创手术,手术很成功,但是对于刘华教授和其他的医护人员来说,困难才刚刚开始。
医生正在为杨想测量体温
护士小心翼翼垫高杨想的脚,又再三嘱咐杨想不要乱动
由于母亲重病,杨想只能由同样智力有障碍的父亲在医院陪护照顾。伤口愈合时有点痒,杨想总是不自觉的用手抓挠伤口。每天早上查房,刘华教授都会再三叮嘱杨想不要乱动,但是刘华教授走后不到5分钟,杨想又开始用手去碰伤口。无奈之下,刘华教授用了一些医用海绵材料将他的伤口包扎起来,尽量减少他活动时对伤口的影响,骨科病房的护士也加强了对杨想的监护,密切注意杨想伤口的包扎情况。
为了防止杨想乱动触碰到伤口,刘华教授用石膏和纱布厚厚的包裹住病人患处,每天查房时,光剪开纱布都需要两分钟
第二次手术是跟腱缝合手术,手术过后必须严格控制脚部运动,为了防止杨想不遵医嘱,刘华教授特意准备了石膏等固定材料,将他的伤口完全包扎起来。
经过刘华教授和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半个月后,杨想出院了。出院前,刘华教授再三嘱咐杨想父子,一定要好好休养,看着杨想父子出院的背影,刘华教授心里还是有隐隐的担心。
再半个月后,杨想果然再次回到了医院。据杨想父亲介绍,杨想在家关煤气灶时不慎扭伤了脚,一阵剧痛后右脚又完全用不上力气了。
碰到这样“不会”听话的病人,刘华教授也表示很无奈:“病人不听话,我们做医生的只能多花点心思了。”刘华教授操心的,不止是杨想病情的问题。
贫困档案上注明了杨想家庭主要致贫原因
在和杨想的表妹杨女士的沟通中,刘华教授得知了杨想的家庭情况:除了杨想和其父亲有智力障碍外,杨想的母亲也身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近两年又遭遇了车祸,生活几乎无法自理。杨想还有一个妹妹,今年正在上初一,由于母亲卧病在床,懂事的她每天放学都要赶回家为母亲做饭擦洗身体。对于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来说,杨想的手术费用是一笔天文数字。
考虑到病人的经济状况,刘教授多方协调,请了医院的志愿者团队,帮助杨想一家发起了轻松筹筹款,在平时用药过程中,也是能减免费用则减免。
经过第三次清创手术和第四次跟腱缝合手术后,通过刘华教授耐心细致沟通下,杨想终于积极配合治疗,尽量克服自己好动的毛病。
在刘华教授和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杨想右脚跟腱恢复的很不错。
11月1日,杨想接受了第五次清创手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再过不久杨想就可以出院了。
如何诊疗智力障碍病人?
如何让智力障碍的病人遵医嘱?刘华教授在接诊这个病人后,总结了自己的心得:
赢得患者的信任。主治医生应和患者多交流沟通,取得患者信任。
确认医嘱传达到位。智力障碍患者在大脑功能与理解交流能力上都是千差万别,可以通过住院时不断重复医嘱,并要求患者重复医嘱,来确保每个患者都能明白医生说了什么。
适当地延长看诊时间。因为某些问诊流程会引起患者的紧张和害怕,医生需要确保患者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来接受医疗检查和治疗。
选择合适的监护人。治疗智力障碍患者时,一定要选择患者信任的陪护人员进行陪护,同时交代患者家属注意事项,监督患者,协助医生完成诊疗。
目前,杨想五次手术费用已经花了近8万元,其中大部分都是由表妹杨小姐家垫付的,对于一个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来说,偿还手术费用以及术后恢复过程中用药的费用还是一座翻不过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