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慢性肾脏病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02-12 09:24浏览:

慢性肾脏病(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损害病史大于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60ml/min?1.73m2)超过3个月。
慢性肾病患者由于其长期肾损伤,加上多种因素,如皮质类固醇药物的使用、蛋白代谢异常、维生素D产生不足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会引起严重的矿物质紊乱,导致骨代谢异常,发生“慢性肾病相关性矿物质及骨代谢紊乱(CKD-mineralandbonedisorder,CKD-MBD)”,出现骨转换、矿化、骨容量、骨骼线性生长或强度的异常,进而继发骨质疏松。随着慢性肾病的进展,患者进入终末期,骨质流失进一步加剧,是导致脆性骨折最常见的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死亡率。
慢性肾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归纳以下几方面:
老年人、绝经后女性、营养摄入不足、遗传因素、运动不足、及药物(慢性肾病患者常用的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肝素等)等。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发的骨吸收增强
慢性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磷升高,血钙降低,成纤维生长因子23(fibroblastgrowthfactor23,FGF23)代偿性分泌增加,升高的成纤维生长因子23通过下调25-羟维生素D的1α-羟化酶表达,减少活性维生素D[1,25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生成。低钙血症、低1,25(OH)2D3水平、高磷血症引发机体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素大量分泌。高甲状旁腺素通过增加成骨细胞和间质细胞RANKL合成,促进破骨细胞活化,增加骨吸收,骨密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