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8大特点以及6种应对方法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02-12 09:23浏览: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指患骨质疏松症后,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属病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难点
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原则和一般骨折一样也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多了个抗骨质疏松治疗。其特点和治疗的8大难点为:
①加重原有骨质疏松。罹患骨折卧床后会发生快速骨丢失,将加重原有骨质疏松;
②骨折粉碎。骨量低,骨质量差,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③内固定治疗失败率高。高龄老人因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吸收;
④康复过程漫长。老年人身体储备力低,康复能力下降,常伴有智力障碍,依从性差,难以配合功能锻炼,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⑤并发症多。进入老年阶段后,机体往往合并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全身状况差,常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心肺和脑血管意外,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
⑥致残率高。骨折后即使治疗结果满意,也难以恢复至伤前的机能状态,如髋部骨折后仅1/2左右的病例能恢复到骨折以前的功能状态;
⑦致死率较高。由于器官系统功能减弱,如髋部骨折后,无论手术或保守治疗对老年人的生命力都是一次严峻考验,有时成为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⑧患方期望值较高。容易出现医患纠纷,需要医患双方之间充分沟通。
措施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确需手术者,要充分考虑它与一般创伤性骨折的不同之处,酌情采取以下6种应对措施:
①使用特殊内固定器材,如锁定加压钢板、粗螺纹的螺钉、膨胀型髓内钉、具有特殊涂层材料的器械等;
②使用应力遮挡较少的器材,减少骨量的进一步丢失;
③采用特殊的内固定技术,如螺钉固定时穿过双侧骨皮质,增加把持力;
④采用内固定强化技术,如螺钉周围使用骨水泥、膨胀器及生物材料强化;
⑤骨缺损严重者,可考虑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以及生物材料(骨水泥、硫酸钙等)充填;
⑥视骨折的牢固程度,酌情选用外固定。外固定应可靠,有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减少对骨折临近关节的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