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手术技术:经皮内侧钢板辅助治疗股骨髁上骨折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12-21 19:36浏览:

 股骨髁上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损伤所致,会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干骺端粉碎性骨折和骨缺损,治疗不当会出现骨不连、畸形愈合、感染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是临床治疗中比较棘手的一类骨折。本文主要介绍辅助经皮内侧钢板固定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软组织的损伤,提供稳定固定,提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技巧
 
患者首先行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治疗。对开放性骨折患者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标准的X线片和CT三维重建制定术前计划。开放性骨折患者应当于伤后24h内进行彻底清创。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判断是否选择终末固定。一旦确定,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垫高上无菌止血带。首先通过MIPO技术复位外侧柱,锁定钢板稳定固定。对照健侧肢体恢复患肢的长度、力线和旋转。采用预弯的多向锁定钢板(10-16孔)从外侧固定骨折且远端锁定。对于非粉碎的股骨干骨折,选择非锁定钉双皮质固定。
 
根据术中情况选择加用内侧钢板固定,由内收肌结节远端向近端切开,将股内侧肌和缝匠肌分别向前方和后方牵开,沿内侧缘钝性分离显露股骨内侧髁。选择合适的钢板置入,透视下确定钢板位置,克氏针临时固定。沿缝匠肌和股直肌浅层进入,显露并切开股内侧肌筋膜,将股内侧肌向前方牵开,显露股骨干内侧及钢板近端,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束。同时避免广泛切开分离周围的软组织。钢板固定后,将含有抗生素的PMMA骨水泥链珠填充于骨缺损部位,随后通过诱导膜技术实现骨的重建。
 
术后即可进行局部负重和关节活动度锻炼。如果软组织恢复顺利,且无感染迹象,术后4周即可去除骨水泥链珠并进行骨移植重建。根据骨折的愈合程度决定患者的负重、步态和抗阻力锻炼程度。
 
研究结果
 
2010-2015年,共11例(男:女=6:5,平均年龄53岁)股骨髁上骨折患者行双钢板固定。其中10例为开放性骨折,Gustilo-AdersonIIIA型9例,IIIC型1例。平均骨缺损约8.7cm。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为骨不愈合和内固定失效,随后行髓内钉植骨翻修,愈合良好。另外1个发生感染,最后行膝上截肢。其余患者愈合良好。未见外翻畸形,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
 
讨论
 
股骨髁上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导致,会合并软组织损伤、干骺端粉碎性骨折以及骨缺损。以往角钢板、逆行髓内钉和锁定钢板固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后有学者提出多种固定方式相结合以提高成功率。因此本文首先应用MIPO技术最大程度减小软组织损伤对外侧柱进行固定,随后也通过MIPO技术有限切开内侧软组织完成内侧柱的固定,能够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最大程度的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此外,通过放置含有抗生素的骨水泥链珠,不仅为骨折提供稳定支撑,防止外翻畸形,而且能够预防感染。
 
总结
 
股骨髁上骨折是骨科治疗的难点。本研究介绍的辅助内侧钢板固定技术,通过微创的方式置入钢板,提供双柱稳定固定,安全有效,同时对神经血管的损伤风险较小。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活动恢复良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该方法能够改善骨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