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7浏览:

1. 适应症

1、合适的手术年龄为4-8岁。

2、婴幼儿症状明显、内科治疗无效者亦须手术治疗。

3、缩窄病变局限,≤2.5cm。

2. 禁忌症

1、长段主动脉缩窄。

2、主动脉严重发育不全伴有弥漫性硬化或钙化病变。

3、严重心肌损害。

3. 最佳时间

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

1、有充血性心衰的病儿,应予吸氧及强心利尿治疗,控制心衰。

2、严重心衰伴酸中毒及体循环灌注不足的病儿应予机械辅助呼吸,输入碳酸氢钠以纠正酸中毒。并可应用前列腺素E,剂量为0.1μg/(kg·min)。以扩张未闭动脉导管,改善体循环灌注。伴肾功能衰竭者术前应行透析治疗,以纠正电解质失衡。

3、基本方法的选择

主动脉缩窄行手术治疗时,常须阻断缩窄段上、下端降主动脉。为了保护阻断降主动脉期间脊髓及远侧脏器免受缺血性损害,常采用低温、也有应用架临时血管桥及左心转流等。

(1)低温:全麻后,体表降温至32℃左右。应用指征为:①成人患者;②侧支循环发育不良;③在缩窄段附近的主动脉或肋间动脉有瘤样形成;④再缩窄二次手术。Dubost曾在900例主动脉缩窄病人采用体表浅低温,术后仅1例发生脊髓短暂损害。

(2)架临时血管桥:在缩窄段的上、下端降主动脉架一迂回缩窄段的临时血管桥,以沟通阻断降主动脉上、下端的血液循环。术毕拆去该血管,方法简便,在术中能有效的保护脊髓及腹腔脏器。DeBakey则用于再缩窄二次手术及困难病例。未发生脊髓损害。

(3)迂回左心灌注:本法的优点为操作方便,既能保护脊髓及腹腔脏器,又能根据上肢血压情况随时调节流量,以免因上半身血压过高而发生脑血管意外。其应用指征为:①缩窄段范围长;②侧支循环发育不良,术中阻断降主动脉后远端压力降至50mmHg以下;③有多对肋间动脉须结扎;④降主动脉阻断后近端压力升至200mmHg以上;⑤缩窄段附近的降主动脉呈瘤样扩张。

5. 术前注意

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

1、左侧第4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

2、沿降主动脉纵行切开纵隔胸膜。

3、游离缩窄段上下之降主动脉。

4、结扎动脉导管。

5、置无创伤阻断钳,切除狭窄段主动脉。

6、根据主动脉窦瘤破人的心腔选择心脏切口。

7、用4-0聚丙烯线形端端吻合。

8、缝合纵隔胸膜。

7. 并发症

1、出血:常由于肋间动脉增粗或呈瘤样扩张,结扎切断后缝线脱落或割裂血管壁引起;或由于血管壁退行性变致吻合口部位缝线割裂引起,应立即开胸探查止血。

2、术后反常高血压:发生率为5%~10%。表现为术后上、下肢血压较术前高,而主动脉血流无梗阻,病因不明。多见于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的病人,或手术时年龄较大者。严重时血压可升至180~200mmHg。应给予血管扩张药降压,以减轻心、脑负荷,避免发生脑血管意外。

3、再缩窄:其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婴幼儿行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者再缩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锁骨下动脉垂片成形术者。再缩窄的原因有:①缩窄段切除不够;②吻合口未能随婴幼儿生长发育而增长,特别是采用连续缝合限制了吻合口的增长;③残留有导管组织,导管组织内含有肌纤维并延伸到主动脉壁,当其纤维化后可引起再缩窄;④吻合口栓塞,应再次手术矫正。

4、脊髓缺血性损害:发生率为0.41%。发生原因与术中未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侧支循环发育不良;脊髓血管变异以及结扎多对肋间动脉等因素有关。脊髓缺血性损害表现为下肢轻度瘫痪、完全性截瘫、Brown-Sequard损害等。

5、腹痛:病人术后可有腹部不适持续数天可逐渐恢复。少数腹痛明显伴有腹胀、肠蠕动减弱,应禁食、补液及胃肠减压。严重者可因肠系膜动脉炎导致小肠坏死或腹腔内出血,应即剖腹探查。

8. 后遗症

暂无可参考资料。

9. 术后饮食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10. 术后护理

暂无可参考资料。

11. 注意事项

暂无可参考资料。

12. 手术影响

暂无可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