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斯氏针内固定术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3浏览:

1. 适应症

1、对于顺粗隆间骨折,按照Evans分型,本手术适用于Ⅱ型,Ⅲa型,Ⅲb型,Ⅳ型。

2、对于Ⅰ型骨折,虽然牵引治疗一般不发生髋内翻,但可能仍有一些发生,故为减少病人卧床并发症及防止髋内翻,亦可用本手术治疗。

2. 禁忌症

逆粗隆间骨折,其骨折线由小粗隆上向外下行斜行,至股外侧皮质,由于此骨折线与插针方向一致,较难固定,故列为本方法的禁忌证。

至于全身情况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本手术方法可适用于大多数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为手术禁忌证。由于本手术系在局部麻醉下施行,不必手术切口,失血甚少,因此有轻微或中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一般均可耐受。

3. 最佳时间

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

1、全身准备,入院后即行血、心、肺、肝、肾功能检查,高血压及糖尿病病例需经数日用药控制后方可手术。

2、局部准备,入院后患肢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或皮肤牵引,保持患肢在中旋位及稍外展位,待全身检查完毕后,于伤后3~7d内手术。

3、术前1d常规备皮。

5. 术前注意

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

1、复位

最好有C形臂电视X线机配合,在透视下进行复位。先行牵引,在透视下恢复长度之后,观察颈干角正常,骨折线完全复位后,将下肢内旋至大粗隆最突出,髌骨外缘朝上,足内旋约40°~50°,股骨颈前倾角近于消失,将肢体固定。

2、针位设计

以最下位为第1针,进针点在大粗隆尖下方12~14cm处。由此向上向内经股骨矩压力骨梁至股骨头中心,软骨下0.5cm处。第2针在第1针近侧2cm处偏前进入,经股骨矩压力骨梁至股骨头内,在第1针的下内方,侧位相在股骨头后侧,即两针在头内交叉。第3针在第2针后上方约1cm处,向头内上外方,偏前侧。第4针在粗隆尖下5~6cm处经张力骨梁至头内第3针内下方,二者交叉。

3、进针方法

选直径3.5mm斯氏针,安在骨钻上。第1针进针点在大粗隆尖下12~14cm处,局麻后以尖刀刺一小孔,将针刺入直抵股骨干皮质骨,在外侧面中间。边钻动,边将针尾向远侧倾斜,在X线电视指引下控制针走行方向达小粗隆部股内侧皮质股骨矩处。为减少用X线电视,可沿此线在股前放置1根斯氏针,沿其方向进入。由于此处股骨外侧皮质较厚约有0.5~1cm,钻入费力,且一旦钻入后,难于改变方向,故最好用电钻,在电视下向股骨矩钻入第1枚,过股骨矩后向股骨头内至中心部,软骨面下1.5cm。改看侧位电视,针在头内中心为好。但偏前或偏后均可,如此针偏前则其他3针2针偏后,1针偏前。第2针在第1针上方2cm偏前进入,第3针在第2针上后,第4针在最上,使进入点略呈长菱形。每进入1针,均看正侧位在头内位置,各针均距软骨面下1.5cm为止。

4、固定

压紧皮肤,将皮外针尾剪断,每剪断1针,用打入器顶住针尾向内再打入约1cm,使针尖达软骨下约0.5cm处,如是剪断并打入4枚针后,以巾钳或镊子顺针孔插入将阔筋膜提起,使针尾埋于阔筋膜下。

5、切口不需缝合,覆盖无菌敷料即可,松开牵引。

7. 并发症

1、退针,国内一组80例粗隆间骨折行4枚斯氏针内固定者中,有28例(35%)发生1枚针退出,其他3枚针仍在原位,未影响骨折愈合。

2、感染,可能发生针孔表浅感染,经换药而愈,无不良后果。

3、髋内翻的发生,国内一组80例全部骨折愈合,有13例(16%)发生髋内翻,此外无其他并发症。主要为Ⅲb及Ⅳ型骨折。

8. 后遗症

暂无可参考资料。

9. 术后饮食

病人需要吃些易消化、富有营养、清淡的食物,宜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可多食用些动物的肝、肚,以及排骨汤、鸡肉、蛋、鱼、豆制品、牛奶等,并且多吃些蔬菜、水果等。

10. 术后护理

回病房后,病人下肢置稍外展位,用防外旋鞋,防止下肢外旋10~14d。此期间可以起坐,2周后除去防外旋鞋,下肢可伸屈活动,并根据患者体力情况用双拐下地,患肢轻微触地,少负重。2个月后摄X线片,骨折愈合可以逐渐负重。半年至1年间拔除斯氏针。

11. 注意事项

1、粗隆间骨折的Ⅲ、Ⅳ型,骨折粉碎者,其远断端即股骨干上端可向后移位,复位时必须观察侧位股骨干上端与股骨颈在一平面,钻入针时,才可免于至股骨颈后侧皮质外。

2、由于股骨头是圆的,不在中心的针尖,需正侧位观察均在软骨下0.5cm以上。如在一个位置上,距软骨面<0.5cm则有穿破软骨面之虞,特别是靠前或后的针位。

3、4根针中,插好第1针是关键,最好在X线电视下一次插针位置正确,特别是股骨干外侧皮质的针孔,如反复插入,则将使针松动,易于退针。同时尽量避免插针出股骨头外,将针退回,此针亦易退出。

12. 手术影响

暂无可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