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三处髂骨截骨术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3浏览:

1. 适应症

三处髂骨截骨术适用于其他方法治疗失败的7~17岁髋脱位病人。因操作复杂,创伤广泛,又不能改变髋臼大小和深度,一般不宜作为首选。对年龄大,股骨头覆盖不全的半脱臼或已发生外侧骨性关节炎,用此截骨术旋转髋臼较易覆盖完全。

2. 禁忌症

1、全身情况不良和手术区域皮肤有感染病灶。

2、股骨头达不到髋臼相对平面的位置。

3、头大臼小,关节面不一致。

4、髋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

5、年龄过大。

3. 最佳时间

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

1、牵引术前进行患肢牵引是很必要的。除非同时行股骨缩短术。牵引能使:①挛缩的软组织松弛,手术容易复位;②复位后股骨头稳定,防止因肌肉挛缩而产生再脱位;③减轻术后股骨头与髋臼之间的压力,防止软骨面受压迫而坏死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除3岁以下和股骨头向上移位轻者可采用皮肤牵引外,一般均采用克氏针胫骨结节下骨牵引,对年龄大脱位高者宜采用克氏针股骨髁上牵引。牵引时抬高床脚10~20cm,作为对抗牵引。牵引方向应取患髋轻度屈曲、与躯干的纵轴相一致或轻度内收位牵引。若将患肢放在外展位牵引,股骨头抵在髂骨上而受到阻挡,不能牵引下降。当股骨头牵至髋臼平面时,患髋可逐渐外展和伸直,以牵拉挛缩的软组织。牵引的重量开始用2~3kg,以后逐渐加重,一般不超过7~8kg。牵引时间为2~4周,如股骨头下降不够,可适当延长时间。病儿的年龄、病变各不相同,所需的牵引重量和时间也各异。牵引过程中应注意测量两下肢的长度,检查腹股沟部是否可触及股骨头,牵引2周后每周在牵引下摄X线片1次,以确定股骨头的位置。待股骨头下降到髋臼平面并维持1~2周后即可进行手术。如采用同时股骨缩短的术式,术前可不需牵引治疗。

2、做好全身情况和手术区皮肤准备。

3、备血 如估计手术困难大或需同时加做其他手术者,应配血300~600ml。

4、术前必须自行排空膀胱或留置导尿。

5. 术前注意

1、全身麻醉或基础麻醉加硬膜外麻醉或基础麻醉加骶管麻醉。

2、仰卧位,患侧臀部和背部垫高使身体向健侧倾斜30°。

3、坐骨截骨取仰卧位,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90°,既无外展、内收,也无旋转。

6. 手术步骤

1、坐骨截骨

在臀纹上1cm处做一切口长7~8cm,切口与股骨长轴垂直。向外侧牵开臀大肌,在坐骨结节处显露腘绳肌起始部在该处锐性剥离较表浅的股二头肌,显露半膜肌与半腱肌之间的间隙。坐骨神经位于其外侧,注意保护,一般不会损伤。在半膜肌和半腱肌肌起部之间插入一弯形止血钳,紧贴坐骨骨面,进入闭孔,抬起闭孔内肌和闭孔外肌,使止血钳端从坐骨的下缘露出。将骨刀指向后外侧,与坐骨垂直面成45°,完全切断坐骨。将股二头肌肌起部回复原位。臀大肌缝至深筋膜,缝合皮肤。

2、髂骨和耻骨截骨

更换手术衣、手套和手术器械,重新消毒铺单,经髋关节前方进路,从髂骨翼翻开髂肌和臀肌,剥离缝匠肌。自髂前上棘剥离腹股沟韧带的外侧附着,并向内侧翻转。自骨盆内侧骨膜下剥离髂肌和腰肌,如此可保护股部的神经和血管束。切断髂腰肌肌止的腱性部分,显露耻骨结节。骨膜下剥离耻骨肌,在耻骨结节内1cm处紧贴耻骨穿入一把弯止血钳至闭孔内,穿闭孔筋膜,使止血钳的尖端从耻骨下缘穿出。若耻骨特别厚,可在耻骨下缘穿入第2把止血钳,使其向上触及第1把止血钳。将骨刀对准后内侧,与垂直面成15°,切断耻骨支。按前方进路方法完成开放复位,并按Salter法完成髂骨截骨术。

3、髋臼部分的旋转和固定

完成髂骨、耻骨和坐骨截骨后,自骨盆内壁分离其骨膜和筋膜,游离髋臼段。用巾钳夹持髂前下棘,向前向外、向下旋转至能覆盖股骨头的位置。将从髂骨嵴取下的三角形骨块嵌入髂骨截骨处张开的间隙中,并用2根克氏针固定。重叠缝合关节囊及分层缝合伤口。

7. 并发症

暂无可参考资料。

8. 后遗症

暂无可参考资料。

9. 术后饮食

1、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以提供人体所需维生素。

2、多吃鸡肉、鱼肉等高蛋白,以提供恢复所需要的营养。

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0. 术后护理

三处髂骨截骨术术后石膏固定时间要延长至8~10周,12~14周三处截骨处完全愈合后才可开始扶拐下地行走。4~6个月后可独立行走。

11. 注意事项

1、截骨时勿损伤重要组织 髂骨截骨时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及臀上动、静脉;坐骨截骨时勿损伤阴部内动、静脉和神经;耻骨截骨时勿损伤闭孔动、静脉和神经。

2、髋臼旋转方向应向前、向外、向下,才能起到良好覆盖股骨头的作用。

12. 手术影响

暂无可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