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慢性骨髓炎病灶切除术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2浏览:

1. 适应症

1、慢性骨髓炎伴有死骨及瘘道,经久不愈者。

2、慢性骨髓炎,虽然没有瘘道或瘘道闭合,但经常反复急性发作者。

3、慢性硬化性骨髓炎,虽无瘘道,但常急性发作,发烧疼痛,患肢慢性疼痛者。

2. 禁忌症

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只行切开引流,不适于做病灶清除。

3. 最佳时间

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

1、全身方面的准备包括:对营养不良者应加强营养,增加抵抗力。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下者,应输血使血红蛋白达100g/L以上再手术。

2、瘘道细菌培养结果并不一定能代表骨感染细菌,与由骨病灶取出的培养二者结果并不总是一致,说明瘘道可有混合感染,其结果仅做术前用药之参考,术中取骨病灶细菌培养则做为术后用药之依据。

3、术前应有清晰的局部X线片、CT,以显露其病灶范围及死骨部位。部位深在的病变,应行瘘道造影,以观察瘘道走行及到达部位。

4、术前计划应包括:①切口选择。②病灶清除范围。③用肌肉组织充填骨腔。④皮肤覆盖。

5. 术前注意

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

1、切口

切口选择应注意以下因素:

①瘘道及瘢痕部位,最好予以切除。

②显露应充分,便于彻底清除病灶。

③切口有适当组织(肌肉)可做骨腔充填之用。股骨上端或下端,可选用外后侧切口。胫骨骨髓炎,如瘘道及瘢痕在内侧,则用内侧切口,否则可用前外侧切口。

2、显露病灶

切除瘘道后,通过健康肌间隙,达到病骨,骨膜下分离达X线片上骨病灶的全长,对侧骨膜不予剥离。

3、病灶清除

(1)钻孔开骨槽:在预定清除病灶范围,于四角处钻孔,再沿前后边钻数孔,孔距不可>2cm,以防凿骨时劈裂,用骨凿凿除或气锯锯开,除去骨皮质,做出骨槽。

(2)去除病灶:在骨槽内用骨刀、鹅眉凿、圆凿及刮匙等去除髓腔内病灶,包括死骨、肉芽、硬化骨等,髓腔内所有炎性组织均需去除,而一般骨皮质则很少残余炎性组织,刮除区上下两端应至正常髓腔或松质骨。

对于较小的病灶,则不需行开骨槽病灶清除,而直接碟形凿除,此手术需注意凿除部要在骨干周径的1/2以内,超过1/2则有发生骨折的危险,术后需用外固定保护。

4、骨腔处理

病灶清除后的骨腔,一般均进行组织充填,而后关闭切口,不进行充填的处理方法有:

①任伤口开放,换药愈合,此仅用于病灶较小而表浅者。对较大病灶,彻底清除并做出完好骨槽者,一般不适用。

②抗生素血凝块充填,即术中静脉给予抗生素,使骨腔中积血含有抗生素。关闭切口。此法不如肌瓣充填法可靠。

7. 并发症

病灶清除术的主要并发症是局部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慢性骨髓炎的病灶清除,虽然可以彻底清除病灶,不能排除有致病菌存留。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①骨腔用血运丰富的肌肉充填,不留死腔,改善骨腔内血运。

②骨外用健康组织覆盖。

③应用有效抗生素,保持有效浓度。

④局部引流或冲洗引流。

⑤肢体固定。

⑥全身支持疗法增强抵抗力。

经过上述措施,绝大多数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后,可获治愈。但如果限于病人全身情况或局部条件,或治疗措施不恰当而伤口感染,则应敞开伤口引流,控制炎症。

8. 后遗症

暂无可参考资料。

9. 术后饮食

病人需要吃些易消化、富有营养、清淡的食物,宜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可多食用些动物的肝、肚,以及排骨汤、鸡肉、蛋、鱼、豆制品、牛奶等,并且多吃些蔬菜、水果等。

10. 术后护理

1、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房间光线以稍暗为宜,安静养息。

2、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解释病情,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注意生活规律,禁烟酒咖啡等刺激品。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重视服药护理。

11. 注意事项

1、骨髓腔内所有炎性肉芽组织、死骨、硬化骨及瘢痕,均予去除。

2、两端达正常骨髓腔与松质骨,使骨腔洞与正常髓腔相通。

3、局部瘢痕组织包括原骨性瘘道与软组织瘘道,应彻底切除。

12. 手术影响

暂无可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