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49浏览:

1. 适应症

1、手法复位外固定不能维持功能复位及牵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者。

2、关节附近的撕脱骨折。如有移位的髌骨骨折、尺骨鹰嘴骨折等。

3、有移位的关节内固定。如股骨髁、胫骨平台及髋臼骨折等。

4、骨折断端间嵌夹软组织难以回复者。

5、有移位的骨骺骨折。

6、断肢再植及伴有大血管神经损伤在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内固定者。

7、有移位的陈旧性骨折及畸形愈合需切开矫形者。

8、骨缺损、骨不连接在植骨同时进行内固定者。

9、不适于做长期外固定和长期卧床牵引者,如老年人股骨颈囊内骨折、粗隆间骨折及多发性骨折等。

10、伤后时间短、软组织条件好的开放性骨折。

2. 禁忌症

1、全身情况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创伤者。

2、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3、严重骨质疏松,内植物达不到内固定目的者。

4、骨髓炎及有活动性感染者。

5、软组织或皮肤大块缺损未获修复者。

6、某些位置良好的嵌入骨折,骨折愈合后既不影响功能,又无后遗症者,一般不必进行内固定。

7、骨折伴有血友病、严重糖尿病者,内固定手术要特别慎重。

3. 最佳时间

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

1、摄X线片,并选定适当长度螺钉。

2、先行皮牵引,减轻疼痛,防止短缩。

3、一般争取伤后3~5d内尽早手术,以免骨端血肿机化,骨质被吸收,影响整复与稳定。

5. 术前注意

术前准备手术确定后,必须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术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对策。特殊器械,手术者应亲自挑选。

6. 手术步骤

1、股外侧切口,显露股骨大粗隆下股骨外侧约3~4cm。

2、钻开股骨外侧骨皮质,一般在大粗隆外侧下缘下1.5~2cm处。再沿股骨颈纵轴方向钻入导针。将螺钉套入导针,顺时针方向旋拧进针,待螺钉前端粗螺纹通过骨折线时,螺钉末端细螺纹即达到股外侧骨皮质,旋紧螺钉时,由于螺距的差距,可使骨折端处起到加压作用。

7. 并发症

1、血肿压迫

术后血肿过大,不仅给细菌创造生长条件,而且可能压迫肌肉发生缺血坏死,甚至形成筋膜间隙综合征。遇此情况,穿刺抽吸不能解决者;可由原切口进入,清除血块和一切坏死组织,或进行筋膜切开减压。

2、感染

选择性手术,感染率国外统计在2%。关键是严格无菌技术和无创操作。预防性抗生素并非必须。如无把握,手术中直到手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3~5d。开放性骨折,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是必要的。局部应用可降解缓释微球抗生素对预防感染有价值。术后3~5d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者应视为感染,要及时开放伤口,清除坏死组织,反复冲洗。内固定稳定者内植物不必摘除,采取抗生素生理盐水滴流灌洗,记录伤口出入量,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时更换有效抗生素,灌洗4~5d,往往可以控制感染的发展。

3、内植物折断

内植物折断绝大多数属于疲劳断裂,往往出现在骨折压力侧第3骨块未予复位固定,肢体在活动中致使内植物包括钢板及髓内针在反复交替弯曲情况下发生疲劳断裂。内植物一旦断裂,多需及时摘除。髓内针远段摘取可用一有钩导针钩住髓针远端拔除。螺钉折断残留段可用取钉器摘除。

4、再骨折

AO统计,再骨折的发生率在1%~1.5%之间,其主要原因是内植物摘除过早,或摘除后未加保护即负重步行。一般松质骨内固定术后3~6个月即可摘除,骨干钢板螺钉固定及髓内针固定,术后内植物摘除时间为:股骨2年,前臂与肱骨1、5~2年,胫骨1年。内植物摘除后,动物实验证明该骨抗扭力减少50%,此种情况持续1~2个月。因此,人体摘除内植物后3个月以内应加以适当保护,禁止参加体育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8. 后遗症

暂无可参考资料。

9. 术后饮食

1、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以提供人体所需维生素。

2、多吃鸡肉、鱼肉等高蛋白,以提供恢复所需要的营养。

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0. 术后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血运。将肢体置于中间位并抬高30°,保持引流管通畅,24h拔除。术后24h即鼓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拆线后扶双拐不负重活动(有禁忌者例外)术后2~3个月改扶单拐部分负重活动,直到X线照片显示确已骨折愈合(骨端间连接)方可弃拐行走。

术后2周即可下地扶拐活动,直到骨折愈合后将钉板摘除。

11. 注意事项

1、选择长度合适的螺钉,前端螺纹部分要求全部进入近断端,不能留在骨折线及远断端。

2、进钉时,妥善固定骨盆,防止移动。

3、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或基底部骨折,最好加用附加钢板,以求稳定。

12. 手术影响

暂无可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