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06-29 08:43浏览:
次
小肠部分切除术是腹部手术中常用的一种手术。它用以治疗可切除的小肠病变如良、恶性肿瘤、肠损破,肠炎性病变,肠缺血性病变等。
严重的腹膜炎、肠管血供可疑及术中生命体征不稳定时应视为相对手术禁忌,可采取较简单的造口、肠外置、短路手术等过渡性术式。
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术前行胃肠减压,纠正体液和电解质、酸碱失衡,必要时补充白蛋白或血。
非急诊手术者,术前2d服用流质。
术前用抗生素做肠道准备。
暂无可参考资料。
1、可采用腹部任何切口。较常用的是腹直肌切口。
2、将选定切除的肠段提起,辨明肠系膜供应血管的分布情况,按肠切除范围将肠系膜血管做扇形切开,其中的血管以血管钳钳夹后切断,以不吸收线结扎或缝合结扎。肠系膜根部的血管较粗,是主要的供应支,应双重结扎以免脱落发生大出血。切断肠系膜血管时,必须观察这些血管供应的范围,以免切除过多致保留肠管的切断端供血不足。切除有恶性病变的肠段时,必须将相应肠系膜的淋巴结随同肠系膜一并切除。有时,在切除非恶性病变的肠段时,为了便于手术或意欲保留相应的系膜,肠系膜血管可沿肠管予以切断结扎。
3、将肠系膜分离妥善后,以肠钳钳夹离肠切除线5cm左右的远、近端。钳夹一端后,将肠内容物挤向另一端,再用肠钳钳夹另一端,使切除的肠管内不含很多的内容物,避免切断肠管时肠液溢出污染手术野。以有齿血管钳按预定的肠切除线钳夹肠管,有齿钳可与肠纵轴垂直或成15°,抗肠系膜缘稍多切除一些,以保证血供。肠系膜缘的切除点可距保留血管的系膜缘约1cm,亦即肠管切断端的1cm内肠系膜缘无血管与系膜便于吻合时能在系膜缘确切地缝合浆膜面。在准备切断肠管的部位垫以纱布并将周围组织与其隔离以减少污染。沿有齿血管钳切断肠管,将切除的肠襻及系膜一并移离手术台。以碘伏或硫柳汞液涂搽保留肠襻的切断端黏膜起消毒作用。当切断端的肠壁或系膜缘有活跃性出血时,可以3-0不吸收线,结扎止血。
小肠部分切除吻合后的最常见并发症有出血,腹膜炎,肠吻合口瘘。
小肠部分切除吻合后的最常见并发症有出血,腹膜炎,肠吻合口瘘。
增强维生素与抗生素的补充,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小肠切除术后暂不能经胃肠道进食、且多数患者在术前即不能经胃肠道进食或有大量的胃肠液丢失如呕吐、胃肠减压等,术后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针对主要并发症,除给予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及抗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等外,还应放置鼻胃管做胃肠减压或胃造口、肠造口以减轻肠内压力,直至胃肠道恢复功能可正常排空胃肠道内容物。手术时,腹腔如有较重污染,应放置引流管,术后应保持其通畅,减少腹腔内感染的发生,并观察是否有吻合口瘘的发生。
术后发生吻合口出血,一般是由于肠黏膜下的血管出血,给予全身性药物,补充血容量后多能控制。如出血量大或有休克等情况应及时再次剖腹止血。
小肠有较长的系膜,肠系膜血管源于肠系膜上血管,其分支呈扇形供应小肠襻。因此,在做肠部分切除术时,必须辨清准备切除段的血管分布情况,若将供应血管切断过多,则将切除较多的肠管。在供应血管有损伤、病变时,肠管的切除范围要够大,否则,将影响吻合口的愈合。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虽然它有较大的代偿能力,但切除过多将会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切除时,应根据病变的范围适当地予以规划,要尽量保留能保留的肠管,当切除量达小肠全长的50%或保存的肠管少于150cm时则更应加以注意。保留肠管少于100cm时,则应设法保留能保留的肠管,设法使肠管的长度达到100cm以上并有回盲部,否则,患者在术后将产生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暂无可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