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干骺端截骨术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12:02浏览:

1. 适应症

干骺端截骨术适用于:

1、非手术治疗失败的膝内、外翻畸形,伴有持续疼痛者。

2、尽管没有临床症状,但畸形较为严重,膝关节正常的力学关系紊乱,预期会发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者。

3、畸形进行性加重者。

4、年龄5岁以上畸形严重的佝偻病患儿,药物治疗已明显控制代谢异常者。

5、Blount病患儿经矫形支具治疗效果欠佳,丧失自我矫正潜力者(5岁以上)。

2. 禁忌症

尚处于活动期的维生素D缺乏缺乏病或骨软化症,因骨质软,在截骨术后下地行走时,易导致畸形复发。

3. 最佳时间

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

术前根据X线片测量,确定需要在骨骺及干骺端截除楔形骨块的大小及形状,以及是否需要从腓骨或胫骨获取植骨块。

5. 术前注意

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

1、在胫骨结节下极做一横行切口。Y形切开骨膜并在骨膜下剥离至胫骨后侧(包括胫内侧的“鹅足”部)便于撬骨板或拉钩的放置。必要时可向远端延长骨膜切口,有助于骨膜下操作保护后侧软组织结构。

2、在胫骨结节下1cm处,向后上45°打入1枚斯氏针。通过透视监视,以确保该针在胫骨后侧位于骺板之下,并使其尖部刚好穿过胫骨后侧骨皮质。测量打入斯氏 针的长度,并以此来确定骨刀或电锯截骨的深度。紧贴斯氏针远侧,沿斯氏针走向进行截骨,并反复用透视监视截骨过程。在截骨接近完全时,改由胫骨前内侧完成 最后的截骨,因为经前内侧的胫骨膜下显露更为充分。

3、在腓骨中段做一小的纵行切口,长2~3cm。显露腓骨后,骨膜下截除腓骨段1~2cm。

4、前后推动截骨处胫骨,游离截骨处的骨膜。在胫骨结节的外侧,沿前后方向钻一骨洞经过截骨面。以截骨面为中心,将截骨远端外翻并外旋,必要时可以矫枉过正。用1枚3.5mm的皮质骨螺钉或松质骨螺钉,经过预先钻出的骨洞固定截骨面,但螺钉不宜拧得过紧。

5、在两个切口内皮下行肌间隔室的筋膜切开。

6、放松充气止血带,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切口内彻底止血,放置负压引流管。用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检查双下肢的外观,以确定畸形矫正情况。因单螺钉固定并不牢固,用楔形石膏矫正极为方便。长腿管形石膏固定,并保持膝关节轻度屈曲。

7. 并发症

截骨矫正膝内、外翻畸形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前侧肌间隔室综合征、动脉栓塞和腓神经损伤。Steel、Sandrow以及Stretching通过对 施行截骨术患者的动脉造影显示,内翻矫正(矫正外翻畸形)时胫前动脉在骨间膜处受到牵拉,而在外翻矫正(矫正内翻畸形)时胫前动脉在此处受到压迫。无论产 生并发症原因如何,早期诊断并将肢体放回矫正前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腓总神经的麻痹主要表现为足背部感觉丧失、主动背伸障碍,不伴有疼痛。背伸减弱和足趾 屈曲时的剧烈疼痛则提示有动脉栓塞或前侧肌间隔室综合征的发生。治疗的原则:

1、对于腓神经牵拉伤(通常出现于内翻矫正术),应立即去除石膏并将肢体恢复到术前的位置。去除所有对腓神经可能的压迫,松解敷料包扎,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2、对前侧肌间隔室综合征,应去除石膏固定、恢复肢体为术前的位置,松解包扎。如果没有立即恢复,尽快的施行肌间隔室切开术是至关重要的。

3、对于胫前动脉栓塞,应去除石膏固定、恢复肢体为术前的位置,松解包扎,并密切观察。

8. 后遗症

暂无可参考资料。

9. 术后饮食

病人需要吃些易消化、富有营养、清淡的食物,宜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可多食用些动物的肝、肚,以及排骨汤、鸡肉、蛋、鱼、豆制品、牛奶等,并且多吃些蔬菜、水果等。

10. 术后护理

术后4周更换管形石膏,如X线检查提示有骨痂形成,可容许负重行走。石膏管形再继续固定4周,或当影像学证实骨愈合后,可拆除石膏固定。

11. 注意事项

1、术后6周拔除干骺端截骨处的斯氏针,固定内侧胫骨平台的斯氏针在术后12周拔除。

2、石膏固定12周,拆除石膏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

12. 手术影响

暂无可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