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03-21 14:56浏览:
次
肘关节切除术
肘关节切除术即将肘关节的组成骨(肱骨下端和桡、尺骨上端)切除,形成假关节,以期切除病灶,改善关节功能。肘关节切除术简单、安全、效果还算满意,能保留较大的关节活动度,也无假体置换后的并发症。切除后虽然关节不很稳定,但肘并非负重关节,无很大影响,仅力量较差,提举重物力量有一定限制。肘关节切除术后不如关节成形或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稳定,也不如融合术后有力量,因此术前必须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等来慎重决定。肘关节切除术一般适合于轻劳动、年龄较大的病人。儿童骨骺未闭合,不宜施行此术,以免影响上肢发育。
![]() |
⑴肘关节后方切口,显露关节后方 |
![]() |
⑵切除后方关节囊 |
![]() |
⑶脱位肘关节,切除前侧关节囊 |
![]() |
⑷锯除骨端 |
![]() |
⑸肘关节切除范围 |
![]() |
⑹八形切除范围 |
![]() |
⑺肘关节八形切除 |
![]() |
⑻用克氏针内固定维持关节位置和间距 |
图1 右肘关节切除术
如肘关节强直,可在关节部位先予以切断,然后按上述步骤分离骨端,切除病灶。或先在肱骨髁部预定切除的平面切断,逐步屈肘,骨膜下剥离前侧肌肉,分离桡、尺骨上端,锯除肘关节后再将滑膜、瘢痕和病灶组织全部清除。 5.缝合 冲洗伤口后松开止血带,彻底止血,清除碎骨片。桡骨近端应用附近软组织缝合覆盖。为维持假关节稳定,保持切骨端间距,可用2支克氏针穿过关节[图1 ⑻]在屈肘位钭三头肌腱切开缘或舌形瓣在适当张力下缝合。将尺神经放回原处(如局部瘢痕多,应移置于肘的前内侧),然后缝合。 【术中注意事项】 2.肘关节切除后的功能恢复与切除范围及肌肉的紧张度有密切关系,切除过多会发生不稳定关节;切除不足,则活动范围小,甚至会发生骨性融合而强直。避免这些并发症的要点是:①要根据局部的畸形来决定切除骨质的范围,不能千篇一律。肘关节屈曲挛缩或强直的骨切除要多些;软组织瘢痕多的骨质切除也要适当增加。②桡、尺骨要在冠突稍下平面切除,可以增加屈曲活动度(但不要损伤肱肌、肱二头肌的止点,以免术后屈肘无力)。肱骨上髁的扩张部分应予保留,有利于前臂肌群的起点再附着,以保持侧向的稳定性。③肱骨内、外上髁的肌肉起点、韧带和软组织,应一起从骨膜下剥离,以保持其解剖整体,当恢复其髁上附着处后,仍可发挥原功能,有利于保持关节稳定。④肘关节切除后的稳定性和活动关节的肌肉(特别是肱三头肌)的紧张度有关,过松必定发生无力与不稳,过紧则活动限制。因此,肱三头肌腱的长度需要根据情况作必要的缩短或延长。对前臂肌肉也应保持一定张力,在骨质切除较多的病例,应将两侧髁上的起点适当提高,缝于肱三头肌腱膜的两侧。 【术后处理】
|
1.有严重破坏或后遗强直的肘关节结核。
2.严重疼痛及活动障碍的损伤性关节炎。
3.其他原因如陈旧性肘关节骨折、脱位、化脓性关节炎等所引起的强直。
1.肘关节结核应在术前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化脓性关节炎应在术前给足量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复发。
2.术前应对病人说明肘关节切除术及肘关节融合术的利弊,根据病人的职业、愿望等,和病人共同慎重选择手术种类。
臂丛麻醉或全麻。
1.体位 仰卧位,病侧肩部垫高,病肘置胸前。
2.切口、显露 上臂安置充气止血带。在肘后作s形切口,其2/3位于肘上。分离出尺神经,范围宜稍长些,用湿纱布保护拉开。对肌腱挛缩者应作∧形切开,以便延长(见肘关节后侧显露途径)。
3.分离骨端,切除病灶 切开肱三头肌腱后,即可显露肘关节的后部[图1 ⑴]。如为肘关节结核,关节囊、滑膜增厚,可先切除后侧的关节囊和滑膜,进入关节,将关节腔内肉芽或瘢痕切除[图1 ⑵]。然后在骨膜下剥离显露肱骨髁部、桡骨颈部、尺骨鹰嘴及冠突。前臂伸肌、屈肌在内外髁部的起点、肘内、外侧副韧带及周围的软组织,应一起在骨膜下剥离,保持完整。待完全显露肘关节两侧后,屈曲肘关节使之脱位,骨膜下剥离肱骨下段前面的肱分肌,分离出整个肱骨下端,然后切除肘关节前方的病理组织[图1 ⑶]。在肘前内侧有肱动、静脉及正中神经,外侧有桡神经,应注意避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