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毛滴虫(TV)常寄生于女性阴道、尿道及男性尿道和前列腺等部位,表现为无症状带虫状态或急、慢性炎症,是以性传播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形态学特征
虫体呈梨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10~30×5~15μm。虫体前端有一大核,核前有动基体,由此发出五根鞭毛,4根向前为前鞭毛,1根向后,沿波动膜外缘内侧延伸,波动膜位于虫体的背侧,轴柱贯穿虫体,并从后端伸出。细胞质有紫红色染色质粒。
生活史
TV是一种厌氧性寄生虫,生活史比较简单,只有滋养体时期。故滋养体既是繁殖阶段,也是感染和致病阶段。虫体借助四根前鞭毛及波动膜的波动做旋转式运动,以吞噬和吞饮摄取营养。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在人群传播,以纵二分裂法繁殖。
临床症状
由于感染虫株的毒力、寄生的环境及宿主的免疫状态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女性感染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白带呈泡沫状,常伴有恶臭味,外阴瘙痒或灼热感,宫颈粘膜可见散在的出血点或草莓状突起。而且TV感染还与女性盆腔炎、不良妊娠结局、不孕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男性感染部位主要在尿道,可引起尿道炎,出现尿频、尿痛、尿道分泌物增加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不彻底,TV还可上行侵犯前列腺、甚至附睾,从而影响精液质量,导致不育的发生。
另外,TV感染还会增加HIV、HPV等病毒感染的风险,有的研究认为TV感染与宫颈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生相关。因此,TV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滴虫病,还是与多种生殖系统疾病相关的一种病原体,不可忽视。
TV感染与精液质量
生殖道感染是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主要集中在沙眼衣原体(CT)、淋病奈瑟菌(NG)、解脲脲原体(UU)、生殖支原体(MG)等领域的研究,关于TV感染致不育的相关报道甚少,其致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方面相关。
01.粘附、吞噬作用
TV具有丰富的微丝、微管系统,可使TV变形为阿米巴样,并伸出伪足与上皮细胞的微绒毛紧密交叉联结,形成独立的微环境,这是TV侵蚀靶细胞致病的重要基础。TV释放的粘附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成孔蛋白等物质刺激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出现裂解、凋亡或坏死,出现异常脱落[1,2]。TV感染的精液标本前列腺上皮细胞脱落明显,这可能与TV损伤有关。曹兴午教授认为[3],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出现是前列腺增生的一种表现,是临床的一个指征。
粘附和吞噬是TV获取营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具有致病性的重要特征。TV具有吞噬乳酸杆菌、上皮细胞、红白细胞的能力。电镜下也证实了滴虫具有较强的吞噬和消化精子的能力,当TV与精子黏附后,首先减少了精子活力,并促进精子的凝集[4]。该虫体具有两种不同的吞噬方式,即对体大上皮细胞蚕食,对体小的精子则直接吞食[5]。检验医学网
02.代谢产物的影响
TV具有完整的溶酶体系统,电镜观察可发现TV向质膜外排放溶酶体酶的现象。溶酶体内富含多种酸性水解酶,并具有较强的消化和降解物质的作用,当TV大量繁殖时,其排出的代谢产物将会改变局部的内环境,造成靶细胞损伤。体外实验证实[6],除去虫体的培养液(代谢产物)能明显抑制精子的运动能力和精子膜功能的完整性,当TV浓度>6×108/L时,精子的活力受到抑制,精子膨胀率(HOS)明显下降。提高虫体浓度和延长作用时间,均可使损坏作用增强。可以说明TV的代谢产物制约了精子的活力和活率,这可能是引起精液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03.协同作用
TV感染降低了局部的免疫功能,增加了其他病原体入侵的机会,多种病原体的协同作用增加了患不育的风险。TV在男性尿道炎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特别对于抗生素反复治疗无效的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一定要注意TV的检查。TV感染的精液标本,白细胞增加明显,其产生的炎症介质将会对精液质量造成损害。精液中高浓度的活性氧(ROS)可引发氧化应激,导致精子活力降低,膜功能受损,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及精子DNA损伤,从而导致不育[7]。大量白细胞还有可能造成输精管道的堵塞,导致少精或无精子症的发生。
实验室诊断
取阴道后穹窿的分泌物、尿液沉淀物及前列腺液显微镜下查活滋养体。常用的方法有生理盐水涂片法、涂片染色法和人工培养法。涂片法操作简单,但敏感性较低,培养法耗时较长,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将是TV诊断的发展趋势。
精液TV感染并不常见,TV在pH>7.5的精液标本中活力相对较弱,由于精子游动及圆形细胞的存在,TV通常会被漏检。尤其对于那些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的带虫者,应规范取材,耐心镜检。
预防措施
男女双方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普查。男性感染者是女性滴虫性阴道炎反复发作的重要诱因。资料显示[8],TV感染的女性,其男伴滴虫的检出率为14%~60%,而TV感染的男性,其女伴TV检出率为67%~100%。因此,应重视男女双方TV感染的检查和治疗,在治疗上提倡夫妻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