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药知识 > 文章内容

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08-15 08:07浏览:

第一章 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

1.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2.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经集注》。

3.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的是《新修本草》。

4.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本草的是《证类本草》。

5.古代本草著作中载药数最多的著作是《本草纲目》。

6.创古本草新增药物之冠的著作是《本草纲目拾遗》。

7.载药数最多且后五卷为民族药专卷的著作是《中华本草》。

8.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包括为:四气(定性)、五味(定能)、升降浮沉(定趋势)、归经(定位)、有毒无毒(偏性)。

9.寒凉性的药物所示效用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若应用不当,伤阳助寒。

10.温热性的药物所示效用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若应用不当,伤阴助火。

11.五味中酸的功效是能收、能涩。作用为收敛固涩(五味子)、生津(木瓜)、安蛔(乌梅)。若应用不当,会有收敛邪气的不良效用。

12.五味中苦的功效是能泄、能燥、能坚。作用为通泄(大黄)、降泄(苦杏仁、代赭石)、清泄(黄连、栀子);燥湿(苍术、厚朴、黄柏、苦参);坚阴(黄柏、知母)、坚厚肠胃(黄连)。若应用不当,会有伤津、伐胃的不良效用。

13.五味中甘的功效是能补、能缓、能和。作用为补虚、缓急、和中、调和药性(甘草)。若应用不当,会有腻膈碍胃的不良效用。

14.五味中辛的功效是能散、能行。作用为发散(荆芥、薄荷)、行气(香附)、活血(川芎)。若应用不当,会有耗气伤阴的不良效用。

15.五味中咸的功效是能软、能下。作用为软坚散结(昆布、海藻、鳖甲)、泻下通便(芒硝)。高血压、动脉硬化者、脾虚便溏者慎用。

 

16.中药饮片的检查项目有杂质、灰分、水分、微生物、有害物质。

17.中药饮片的杂质要求中煨制品含药屑、杂质≤3%。

18.中药饮片的水分要求为一般炮制品水分含量宜在7%~13%。

19.七情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20.溶剂极性强弱顺序为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21.中药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22.酸碱溶剂法中,可采用酸提碱沉分离的成分是生物碱;可采用碱提酸沉分离的成分是黄酮、蒽醌类酚酸性成分。

23.吸附色谱包括①物理吸附,例如极性吸附剂(硅胶、氧化铝),非极性吸附剂(活性炭);②化学吸附,例如酚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生物碱被酸性硅胶吸附;③半化学吸附,例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的氢键吸附。

24.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有①呼吸道给药剂型,例如粉雾剂、气雾剂、喷雾剂;②皮肤给药剂型,例如软膏剂、凝胶剂、贴膏剂、洗剂、搽剂;③黏膜给药剂型,例如舌下片剂、滴眼剂、含漱剂;④注射给药剂型,例如皮下、皮内、静脉、肌内、穴位等部位的注射剂。

25.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有①口服给药剂型,例如颗粒剂、胶囊剂、糖浆剂、散剂、片剂等;②直肠给药剂型,例如灌肠剂、栓剂等。

26.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27.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为①给药途径;②给药剂量与体内酶的作用;③生理因素。

28.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有速率常数、生物半衰期(t1/2)、表观分布容积(V)、体内总清除率(TBCL)、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

2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与速度,评价指标为AUC、Cmax、Tmax;相对生物利用度指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率。

30.含毒蛋白,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的中药有苍耳子、巴豆、蓖麻子。
 

31.重金属类中药成分的毒性有①具有原浆毒作用,可导致砷性黑变病,例如含砷中药砒霜、雄黄等;②与酶蛋白巯基结合,使酶失活,例如含汞中药水银、朱砂等;③引起卟啉代谢紊乱,例如含铅中药黄丹、密陀僧等。

32.膨胀度测定的药材有车前子、哈蟆油、葶苈子。

33.微量升华鉴定的药材有徐长卿、大黄、牡丹皮、斑蝥、薄荷。

34.含有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广防己、青木香、关木通、细辛、寻骨风、天仙藤、朱砂莲等。

35.中药纯度检查的内容为杂质、水分、灰分、色度、酸败度。

36.关于全草类中药含叶量的检查,《中国药典》规定穿心莲、薄荷的含叶量均不得少于30%,广藿香不得少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