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2-03-17 09:14浏览:
次
肠道菌群失调不仅对血脂有重要的影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能间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程。
肠道菌群参与生命早期肠道免疫的形成,而机体的慢性感染则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多酚、甲胺等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肠道菌群可将胆碱类物质代谢为TMA,经肠道吸收入血进入肝脏后,TMA在黄素单氧酶的催化下转变为TMAO,而TMAO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在进一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调控宿主体内大约10%的可转录基因表达,而这些被调控的基因大多与免疫、增殖、代谢相关。肠道菌群可影响宿主的新陈代谢、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而宿主的基因型、表观遗传、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又对肠道菌群的组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双重影响,而肠道菌群参与整个过程。
可以这么理解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可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因此保持肠道菌群稳态尤为重要。
接下来,小编要说到的方法,就是不知道上次和我讨论留言的朋友是否看到了。
目前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有如下方法:
1、粪微生态移植这也是人们提及的FMT疗法,即将经过处理的健康人肠道微生物转移至患者肠道内。
这种治疗方法其实自古有之。我国东晋时期的葛洪在其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粪清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的病例。FMT已成为治疗成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重要方法。
据有关研究表明:FMT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动物实验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但动物模型与人体存在诸多差异。
此外FMT干预还需选择合适的供体,以避免无效移植和医源性感染。如何长期保持菌群活力的问题仍有待解决。肠道菌群移植介导心血管系统保护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临床有效转化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2、中医调理如灵芝等可促进梭状菌增殖。中医药除汤剂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难溶于水,这些物质中含有的鞣质成分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而发挥作用;针灸也可改善肠道蠕动功能。
3、补充益生元益生元的作用在于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群增殖。
4、口服益生菌制剂这种方法在于直接补充有益的活菌。
5、饮食调节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生长。
总之,肠道菌群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肥胖、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不仅对这些危险因素有影响,还协同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进展和转归。
我们希望能有更进一步的结论和成果出现,能早日投入医疗中,让更多心血管患者受惠。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关注我们,您的关注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