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心肌炎后遗症怎么预防 心肌炎危害知多少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2-10-31 08:40浏览:

心肌炎后遗症怎么预防

  心肌炎症状

  由于患心肌炎后累及心脏部位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体现多方面,如:长期早博(房性早博、室性早博)、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肌缺血等等。

  心肌炎诊断

  心肌炎后遗症[1]临床诊断可依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心肌病理改变进行诊断。

  心肌炎后遗症病因

  心肌炎后遗症病因分两个方面:1、病毒感染心肌后,心肌免疫系统激活,由于自身因素,自身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变态反应不断持续损伤正常心肌;2、病毒感染后导致心肌严重损伤,心肌出现严重纤维化组织。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式

  1。休息和饮食

  应尽早卧床休息,急性期卧床不应少于3个月,至恢复期(即6~9个月)可过渡到下午半日卧床休息。有心脏增大者,卧床休息应延长至心胸比率接近正常后,再开始有计划地活动。心力衰竭者应完全卧床。进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抗感染治疗

  (1)抗病毒治疗:主要用于疾病的早期。

  ①三氮唑核苷(利巴韦林,Ribavirin):10~15mg/kg/d,分2次肌内注射或静脉点滴。

  ②干扰素:1.5~2.5万U肌内注射,1次/d,5~10天为1个疗程,隔2~3天后可重复1疗程。

  ③抗柯注射液:系从低毒而明显抗柯萨奇B病毒的苦参中提取,现已制成纯度为99.43%的抗柯注射液,能明显改善症状及体征。

  (2)抗菌治疗:一般常规应用青霉素1~2周。慢性心肌炎时,应注意治疗或清除细菌感染灶,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中耳炎等。

  (3)中药:黄茋注射液40g静滴,1次/d,共2周。牛磺酸2g/次,口服,3次/d,疗程1~10个月。中草药板兰根、连翘、大青叶、虎仗、苦参等可能对病毒感染有效。

  3。营养心肌急性心肌炎时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包括静脉或口服维生素C、服辅酶Q10、VitBco、ATP、肌苷、环化腺苷酸、细胞色素C、丹参等。

  4。提高免疫功能

  (1)胸腺肽:10mg或0.1mg/kg,肌内注射1次/d,15~30次为1个疗程。注射前先以10倍稀释作皮肤试验。完成疗程后,作用可维持1~2年。

  (2)卡介苗:于前臂滴药液处皮肤上划痕1~1.5cm,两划,隔日1次;4周后改为每周2次,共30次。可维持作用1年左右。

  (3)丙种球蛋白:1次肌注2~5ml,维持疗效3~4周。(4)转移因子:1~3U/次皮下注射于上臂或大腿内侧,每周1~2次,一月后改为每2周1次,共2个月。

  5。糖皮质激素用于常规重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疗程不少于6个月,以10~12个月为好。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继发性感染。

  6。对症治疗

  (1)心源性休克:24小时分4~6次静脉注射大剂量VitC,总量可达30g/日。补液、纠正酸中毒。血压仍不升高或升高不满意者,应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使用洋地黄类改善泵功能,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吸氧,使用镇静剂等。

  (2)心力衰竭:基本药物为洋地黄及利尿剂,具体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参见“心功能不全”。但病人对洋地黄的敏感性增高,易发生洋地黄中毒(常表现为心律失常),故心肌炎病人只用常规剂量的2/3。使用利尿剂时,应注意补钾;必要时联合使用排钾和保钾性利尿剂。

  (3)缓慢性心律失常:严重窦缓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应及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或654-2、大剂量VitC,试用氨茶碱(0.25~0.5g)、烟酰胺(600~1400mg)、心先安(60~90mg)静脉点滴。多数患者在4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和正常传导。必要时安装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

  (4)快速性心律失常:β阻滞剂和胺碘酮是首选的治疗药物。控制房颤心室率可选用β阻滞剂、洋地黄、地尔硫?或维拉帕米;若治疗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可使用胺碘酮;必要时行电复律治疗。严重危及生命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给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置入ICD。

  7.ACEI、AngⅡ受体拮抗剂早期应用可阻断病毒心肌炎患者的心肌自身修复过程,加重病情发展。故急性期不能作为干预心肌纤维化的合适时机,干预最佳时期为慢性期。

  心肌炎危害知多少

  四大因素可导致心肌炎

  1、细菌感染

  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时,可能起协同致病作用。

  2、妊娠

  妊娠可以增强病毒在心肌内的繁殖,所谓围产期心肌病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

  3、过度运动

  运动可致病毒在心肌内繁殖复制加剧,加重心肌炎症和坏死。

  4、其他

  营养不良,高热寒冷,缺氧、过度饮酒等,均可诱发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心肌炎病的前驱症状,病人可有发热、疲乏、多汗、心慌、气急、心前区闷痛等。检查可见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血沉增快。心电图、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包括休息,改进心肌营养、控制心功能不全与纠正心律失常,防止继发感染等。科学家们近10年来的研究证实,主要是由于病毒的持续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所致,资料显示,临床上大约12。5%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可转化为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病的年死亡率为25%-45%,升学、参军等都要受到限制,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有效防治“心肌炎”,具有重大意义。